◎晩學要會 [旅軒先生續集 卷之五 雜著] 原集性理說篇目中 亦有晩學要會 此編卽初草也 篇目雖同 文則不同
五言宗旨
性惟善 受天之謂性 純仁義禮智之謂善
道惟中 率性之謂道 準事理物則之謂中
德惟敬 凝道之謂德 表裏一於正之謂敬
心惟誠 主身之謂心 用意克盡之謂誠
學惟思 治心之謂學 推致窮到之謂思
上古聖人 造書契設文字 以之立名目明旨義 大名目中 又各有小名目 大旨義中 又自有小旨義 其類不億 其變不窮 聚而爲章句訓謨 積而爲方冊經傳 無非所以開發精微 昭著義理 而用缺但言邊存斯人也 然而因不億之名目 有無窮之旨義 苟不領得其要 理會其實則 當何以知用功之方 得詣極之術哉 今以在吾人分上 爲儒家宗旨者言之 受于天者 性也 率其性者 道也 凝其道者 德也 主其德者 心也 治其心者 學也 夫所謂性也道也德也心也學也五者 豈非名目之大且切也 而其所以知之率之凝之主之治之者 其果不領其要 不得其實而能之乎 性之實 善是也 道之實 中是也 德之實 敬是也 心之實 誠是也 學之實 思是也 得其實則 要在其中矣 純仁義禮智之謂善 準事理物則之謂中 表裏一於正之謂敬 用意克盡之謂誠 推致窮到之謂思 此卽五者之旨義也 故惟性可以當善之旨義 而惟善可以盡性之名目 惟道可以當中之旨義 而惟中可以盡道之名目 惟德可以當敬之旨義 而惟敬可以盡德之名目 惟心可以當誠之旨義 而惟誠可以盡心之名目 惟學可以當思之旨義 而惟思可以盡學之名目 若外善而言性 外中而言道 外敬而言德 外誠而言心 外思而言學 吾未見其得其實領其要者也 能於五者之名目 得夫五者之旨義 則其於大小名目 大小旨義 何究而不得 其實不領其要哉
○性者는 人物之所以爲人物之理也ㅣ니 爲人者는 必須奉持存守然後에 人得以人也ㅣ라 然이나 而能奉持存守者ㅣ 鮮矣니 則豈非其不能眞知其性故也ㅣ리오 或有謂人之性惡하며 或有謂人之性善惡混이라 惟孟子獨道性善 以明其爲本然之眞 秉執之常也 性果有不善者乎 卽堯舜桀紂之所同得也 其理卽太極之理 而天得之爲天之性 地得之爲地之性 生于天地之中者 亦莫不性此理也 性一也 止有孟子所道之善者而已 豈有他性哉 至宋程張子 始又有氣質之性之說 則似與本然之性不同 而疑於有二者之性矣 然 此非謂其體也 元有二性之幷立也 特就其體用經緯之分 而見其有不能相同者 乃指其爲體爲經者曰 本然之性 指其爲用爲緯者曰 氣質之性 然而氣質之性 本在於本然之性之中 而所稟乎天地流行之用者 必皆有不齊之端 故 亦名之曰性矣 而其爲性也非眞性也 則止自爲一物一時之性 而非天地萬物公共常存之性也 蓋理本自一也 而其致用也必以氣 故 理不得不有氣以爲用焉 然則氣之出 出於理也 非別有理外之源也 惟於爲氣致用之際 不能無變化作用之機 故 其流行之間 必有精粗厚薄之不一 聚散盛衰之難常 而品彙之所値者 淸濁粹駁剛柔善惡之有萬不齊 則固未見其有秉彛之一焉 是故 張子復曰 氣質之性 君子不性焉 然則不性之性 終可謂之性乎 其所以必曰氣質之性 而稱性於氣質者 恐人以氣質之稟 爲元有之性 而有以性惡與善惡混等說 亂吾本然純善之性也 然則 所以稱氣質之性者 乃所以著此本然之性 而有以發明孟子性善之旨者也 性果有二性 而其有不善者乎 我故曰 人止有本然之性而已 孟子所道之善 是也
○子思曰 率性之謂道 所謂率性者 所以順吾所性之理 以之存諸心 以之行諸身以之應諸事 以之接於物者是也 有是身則有是道 自生至死 無非由此道之歲月日時也 理固無時而無 無地而無 無事而無 無物而無 故吾身所遇之時 所處之地 所觸之物 所當之事 無非體道之所也 所謂道 卽當行之理也 遇此時 當盡遇此時之理 處此地 當盡處此地之理 應此事 當盡應此事之理 接此物 當盡接此物之理者 卽其當行之道也 道之本 藏於性道之機 係於情道之發 由於耳目口鼻手足之司 道之用 遍於家國天下之大 天地古今之遠也 性卽仁義禮智信之五常 情卽喜怒哀樂愛惡欲之七情也 夫五常 人所共性也 七情 人所共情也 耳目口鼻手足 人所共體也 時地事物 人所共當也 家國天下 人所共居也 宜其所由之道 無彼此也 無古今也 一皆歸於大中至正之準的也 而惟聖人能立人極 建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鬼神而無疑 有以爲三才之主焉 其次則有賢人焉 其下則有衆人焉 又其下則有下愚焉 而下愚之惡 非一種也 又其外則有異端焉 而異端之類 亦非一種矣 則其故何也 此不過曰 不得其中而然也 所謂中者 事物當然之則 是也 所謂事物當然之則者 卽其平常之理 是也 惟其以人行人之道 不是平常之理乎 父子而親 君臣而義 夫婦而別 長幼而序 朋友而信者 便自是當然之則也 順牛之性而用之耕焉 順馬之性而用之騎焉 順鷄之性 使之司晨 順犬之性 使之司夜 若用馬於耕 用牛於騎 司夜以鷄 司晨以犬 則豈是當然之則 平常之理哉 夫其當然之則 平常之理 各在其事物之中 而非可他求 則不難知也 不難行也 而其所以人鮮由之者 何也 此固以氣質之稟於二氣五行者 有不能齊焉 而其機則 七情之發 有中節不中節也 七情者 根於性而行於言行者也 七情中節 則五常得其常 言行得其正 而大中至正之道 斯以立矣 七情不中節 則五常失其常 言行失其正 而大中至正之道 斯以晦矣 所謂中節 卽喜怒哀樂愛惡欲者 當發而發 當止而止 當重而重 當輕而輕 是也 所謂不中節 卽當發而不發 不當發而發 當止而不止 不當止而止 當重而不重 不當重而重 當輕而不輕 不當輕而輕 是也 當發而不發 不當止而止 當重而不重 不當輕而輕者 道之不及者也 不當發而發 當止而不止 不當重而重 當輕而不輕者 道之過者也 過與不及 均之爲失中矣 失中者 失其道者也 然則道之得與失 只係於七情而已矣 道는 不外乎言行事業者也 吾人事業 無不由言行而作焉 言行 無不由七情而出焉 其爲機不爲要乎 道는 卽理也 以其固有而謂之理 以其常行而謂之道 以其在物而謂之性 以其在事而謂之義 以其至中至正至當至善而謂之太極 隨其所指 異其名目 而擧一名目 餘皆在其中 則今曰道焉 而所謂理也性也義也太極也者 卽此而一也 統而言之 天地萬物之理 合一太極也 分而言之 天地萬物 各具一太極也 天地萬物 固未有出此太極之外者 而其多違道 何也 夫道一而已矣 非有千岐萬徑也 惟以得其中者鮮 故違於道者多也 中無別處 卽其一箇合當恰好十分盡頭 是中也 過而上 非中也 不及而下 非中也 偏於前偏於後 偏於右偏於左 皆非中也 非中則非當然之則 非一定之理 故不可行也 不可行者 果爲道也耶 中有全體之中 有一端之中 一端之中 以事而言也 全體之中 以人而言也 一端之中 雖恒人有時而得焉 全體之中 非聖人不得也 得全體之中者 未有失於一端之中 而得一端之中者 不可必於全體之中矣 然積一端之中 然後 可以致乎全體之中 則其可以一端而忽焉哉 凡所應無非事也 凡所接無非物也 凡所處無非地也 凡所遇無非時也 而義理之所値 隨事隨物隨地隨 。而異宜於彼者有或不宜於此 宜於此者有或不宜於彼 宜於前者有或不宜於後 宜於後者有或不宜於前 事或同矣 而在我當應之義或不同焉 物或同矣 而在我當接之禮或不同焉 此則隨時隨地而不同者也 應之者皆我 而所値之事不同 則應之之義 不得不不同焉 接之者皆我 而所遇之物不同 則接之之禮 不得不不同焉 此則隨事隨物而不同者也 然此皆一端之中也 若夫全體之中 乃是中天地之間 而盡吾人之職分者也 順五常之性 正七者之情 通大藝敦五倫 自心而身 自身而家 家而國國而天下 參乎天地 貫乎古今 此非聖人而何哉 一切反是 而人焉不人 道焉非道者 卽下愚與異端 是也 彼異端與下愚 亦豈性外之人哉 其初不過七情之失其中 而至於爲下愚爲異端 終作天地間一大賊而莫之覺也 若聖人生得中和之氣 故性之發爲七情者 自無不節 而達而在上 則權度旣立 執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 窮而在下 則依乎中庸 遯世不見知而不悔 此聖聖相傳之道也 賢人則學聖人之中者也 衆人則惟其在上者之所率而已 至於下愚 則其所稟之氣質 乃是至濁至駁者也 性發而爲情者 雖不出七者 而剛者則乖戾顚錯 倒施逆出 發非當發 重非當重 而常過於中 柔者則昏墜荒亂 冥頑無覺 當發不發 當重不重 而常不及於中矣 當然之則 平常之理 有不足言焉 則其於道 豈不遠乎 如異端則 又稟其怪戾之氣者也 亦非不性五性 不情七情也 而其所喜所樂所愛者 隱僻也詭異也邪僞也 所惡所怒所哀者 中正也 禮法也平常也 似仁而害仁 似義而害義 似智非智 似信非信 又安知嘉會之禮哉 究其病原 則下愚與異端 蓋皆出於七情之欲也 情之有欲 初豈非理也哉 無欲則人亦無異於木石也 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 故生之理動 而遂爲性之欲焉 自一身之食色衣服 至於天下之事天下之物 無非是道之所包所該也 其思有以遂其則盡其理者 非此欲之爲乎 欲焉而中其節 則乃爲是道之大端 豈爲道之病哉 彼下愚者 不當欲而欲之 又肆行妄用 故至於汨喪天理 而不之止焉 或二字缺怠退 甘於自棄而不之恥焉 其何足道哉 爲異端者 其所欲者是高出聖賢之上 賤棄彛倫之職 以虛無爲至貴 以寂滅爲至樂 惟隱是索 惟怪是行 則只自以絶生人之理 缺聖賢之敎 戕天地之道者也 非大賊而何哉 此亦失於欲逆於情而 至於此也 其差也毫氂 其謬也豈但千里哉 卽霄壤之判 幽明之隔也耳 然則失中而 離道乃如此 余之以中爲道之的者 此也 至哉中乎 理之極也 義之盡也 性之常也 情之則也 卽此是道矣 有以達事物 有以通天地 有以一古今 前乎千古之往聖 後乎億載之來聖 外此無他道也 此堯舜禹之相傳 此中而已 豈非百王之準的乎 中之理則然矣 而不明於理 中難知也 不進於德 中難執也 然則何以知之 何以執之 姚姒之精一 孔子之博約 曾氏之格致誠正 子思之明誠 乃其法也
○德者는 有善之謂니 仁義禮智信之五常을 受于天而 性於己則 謂之明德이오 克明此性하야 全而盡之則 謂之大德이오 盡之而無以加焉則 謂之至德이며 至於一言一行之善을 亦謂之德이니라 故로 德有大小高下하니 苟非聰明睿智하야 自誠而明之聖者ㅣ면 必須修之然後에 成也ㅣ라 修之者는 必由小而大하며 自下而高ㅣ라 曰入德者는 自外而入也ㅣ오 曰進德者는 自下而上也ㅣ니 其入其進이 皆修者之事也而 或言其工夫節目하고 或言其次第等級이라 然이나 而究其實則 莫要於敬이니 惟敬은 其作聖之基本이오 成始成終之大方哉인저 夫以常爲進修之妨하고 心身之病者는 莫非怠惰解弛하며 放肆橫奔之患也ㅣ라 敬則是一切收束心身者也ㅣ니 心身이 果在收束之中則 千邪ㅣ 退伏하고 萬善이 形見이라 凡所謂怠惰解弛와 放肆橫奔者ㅣ 何得復爲之患哉아 外焉이 整齊嚴肅햐야 內焉이 虛明靜一者ㅣ 收束之實也ㅣ라 光大寬和하야 生意活潑而 仁之德이 立焉하며 其內旣直하야 其外自方而 義之德이 立焉하며 斂抑寅畏하야 謙恭遜順而 禮之德이 立焉하며 淸明洞澈하야 照燭微隱而 智之德이 立焉하며 主一無適하야 始終無間而 信之德이 立彦이니 五者之德이 旣立而 言有物하고 行有恒이라 處事之詳하고 接物之恭하며 居上之謙하고 居下之順이 不待勉强 自有其則焉이라 中和位育之事業이 亦可以此而致矣리니 此非此敬之極功乎아 或曰 敬之爲德之實이 如此而 其不列於五常之性之目焉者는 何也ㅣ오 旣不列於五常之性則 只是人之自做者耶아 曰 敬雖是吾人自做然後에 得之나 其實則 理之元自有者也ㅣ라 夫眞而無忘하고 正而無邪하며 一而不二하야 常而無變者ㅣ 非此理乎아 敬은 自是克持此理而已오 非別有他事也ㅣ라 五性者는 就理之中而 分其條脈이니 以情之愛而 知其理之爲仁하고 以情之宜而 知其理之爲義하며 以情之讓이 知其理之爲禮하고 以情之別이 知其理之爲智하며 以情之實이 知其理之爲信이라 信亦不自各其條脈而 寄存於四性者也ㅣ라 惟敬 亦不自爲條脈而 五性之所以爲德者ㅣ 實以此敬爲之力焉則 其於信爲近焉이라 但信之爲德則 實而已오 敬之爲德則 不止於實하야 乃有高明嚴正之義焉하니 其非理之自然者乎아
○理之爲理는 實而已矣니 有爲天之實理故로 有是天하며 有爲地之實理故로 有是地하며 有爲人爲物之實理故로 有是人物이라 天以實理爲心故로 其氣之下降也ㅣ 著於地하며 地以實理爲心故로 其氣之上升也ㅣ 交於天하며 天地之道는 一至誠而已故로 造化生物之理ㅣ 博大周遍이나 雖至於至微至細는 莫不生生化化하야 而性其性所其所焉이라 又其不息無間故로 往者過來者續이니 今日如昨日하며 日積而爲月 後月如前月 月積而成歲 今歲如去歲 歷萬古而常然 日月星辰 常於天 山嶽川瀆 常於地 草木群生 常於兩間 是何爲而然哉 不過曰誠之爲也 固以有誠 然後有物 故不誠無物也 吾人以藐然之身 居於萬物之間 其得與天地流通 與萬物發育 與鬼神感通者 何也 亦此誠也 誠之所藏者 何地乎 則此方寸之心也 苟非一箇誠 其何以一方寸之知覺 能辦得宇宙間之事業乎 心焉而不誠 止作人腹中方寸之一臟而已 其何異於木石之塊哉 所貴乎誠者 以一身而通萬身 以一物而通萬物 以一世而通萬世 立萬古之下 而徹萬古之上 在億載之前 而昭億載之後 無大不格 無遠不屆 無高不達 無深不入 亦不以近小卑賤而 有所忽遺焉 夫以理存之處 誠無不通 理固無事而無 無物而無 無地而無 無時而無 則此誠其有未之通者乎 所謂誠者 何物歟 謂之理耶 謂之道耶 謂之德耶 莫非心也 而其有或誠或不誠 何也 曰誠 是實而已 理實故爲道 道實故爲德 而此心則知覺之在我 而主此理出此道 爲此德者也 心之在人 各自爲一身之心 故以其人能實其心 則爲道爲德 而斯爲誠 以其人不能實其心 則不道不德 而斯爲不誠 此其誠與不誠 在人而已者也 聖人則與天地爲一 故自無不誠 所謂肫肫其仁 淵淵其淵 浩浩其天 經綸天下之大經 立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 而盡其性 盡人性 盡物性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而與天地參者也 賢人則思誠 而能勉夫誠之之功者也 衆人則不知誠之爲理 而任其貿貿者也 夫實理不可誣也 故一心全任其僞者 無可應之理 或有一分之誠 則必有一分之應 況至誠之無息者乎 有以通金石 感異類 動天地 格鬼神者 而況於同胞之人 同氣之族 同心之際乎 允恭克讓 而黎民於變時雍者 大堯之誠也 紹堯韶成 而鳥獸率舞 鳳凰來儀者 大舜之誠也 思兼三王 坐而待朝 而天無猛風 海不揚波者 周公之誠也 此皆聖人而在上位 故其應在天下也 然而聖人之誠 亦非別有道也 不過曰 盡其心之理而已 其理 卽恒人所同有之理而已 則聖人豈有他誠哉 但能無少欠缺 無時間斷 而爲全體之誠也 然若能思誠而 致誠之之功 則其初雖從一偏之誠而致之 致而又致 積而爲全體之誠 則亦可以與聖人同其形著明動變化之功用矣 然則心法之要 豈外於此誠乎아 立誠之要는 須從不欺而始焉이니 不欺者는 知善必爲하며 知惡必去之謂也ᅵ라 如或知其爲此善彼惡而 不爲不去ᅵ 便是欺也ᅵ니 旣先自欺而 終必至於欺人이면 豈非可戒者哉아 若曰誠者는 天道也ᅵ며 聖道也ᅵ니 非吾常人所可得以做焉者也ᅵ라 不自用功於不欺之地則 其心旣失實理矣오 道不行於父母兄弟妻子하리니 況其外之人乎아
○學은 所以收治此心 講明此道 進修此德 全盡此性者也 思卽知覺之動 義理之緖 而有以推究乎四方上下始終者也 思之然後 當知人有是身必有是心 有是心必有是性 有是性必有是道 有是道必有是德 知是德之不可不爲之進修 而思所以進修 知是道之不可不爲之講明 而思所以講明 至於思所以收治此心 全盡此性 而著力做工 爲賢爲聖者 無非此思爲之機也 若生知之聖 則自誠而明 不思而得 固無待於致思之工矣 自聖人以下 不思何以有得哉 夫是道也 自至小至於至大 自至卑至於至高 自至淺至於至深 自至近至於至遠 其事萬端 而隨端異應焉 其物萬形 而隨形異分焉 其機萬變 而隨變異裁焉 時有不一而 隨時而殊焉 地有不同而 隨地而別焉 其體至隱 其用至費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密 此可不思而 能識其要乎 且道也者 書所謂厥中也 易所謂敬義典禮也 詩所謂物則也 大學所謂至善也 朱子所謂事物當然之理也 偏於左偏於右 皆非道也 倚於前倚於後 皆非道也 過亦非道 不及亦非道也 仰鑽高堅 瞻忽前後 則此可不思而 能得其權度之精乎 至哉思乎 可以察無內之小 可以極無外之大 可以燭無倫之微 可以窮無窮之遠 可以測不測之深 可以領不盡之變化 可以會不形之賾隱 天地鬼神 古今事物 無所不通 無所不該 無所不悉 故 吾人眼目之達 心地之明 步武之高 德業之盛 實由此思而能之也 大學之三綱領八條目 中庸之三德九經 孰不出於此思之致乎 有思然後能有知 有知然後能有行 則道德事業之機 都在於思矣 然則 以思爲學之要者 果不爲得其實乎 蓋思者 心之運也 理之推也 凡宇宙間之事物 無非理也 吾心亦理也 人惟能明此心 能運此心 而以此心之理 推事物之理 則其有外於吾心所秉之彛乎 此思之所通 固不可窮也 而思之之功 寔從九思而始焉 九思苟能各得其則焉 則高深遠大之理 亦不出乎當然所以然之常也 此則思之正也 亦有所謂邪思者 心之在人 本是活物 凡有是心者 其孰無思哉 但其有邪正之異 故思之所成 不能無君子小人之別 此又不可不思者也 如或所思 非所當思 而卑者 物欲是拘 所思恒在於食色勢利之間 高者 隱僻是求 所思必在於虛遠詭怪之境 二者淸濁雖殊 莫非邪思之爲也 則其悖於理違於道也ㅣ 遠矣 爲鄙夫爲異端 終不免天下之惡之所歸 而得罪於聖人者 亦皆出於思之邪也 則不爲可懼哉 不爲可戒哉 如知其可懼可戒則 只在能省察於思之方動處 卽此而旋思其所思者 果出於義理之正乎 或無乃橫作於私欲之邪乎 揆之以本然之權度 則辨之不難矣 其所思果是正也 則擴之充之 須極其至善而後已 其所思便是邪矣 則遏之窒之 必拔去其根而後已 然則其所以辨之者 亦莫非思也 思其可不愼乎 然 子思言誠身之功 愼思在博學審問之後 明辨篤行之前 則必須學問以博其義理 然後思可以愼焉 而其思也正 又須辨之明行之篤 然後 所思而得者 爲吾所有而 身心可至於誠矣 究其始終而言之 豈非居敬乃是成功之要也哉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