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峯 金(誠一) 先生之 首陽山賦 簡介
韓國 慶北大 金 時 晃
1. 序言
朝鮮 宣祖朝 名臣 鶴峯 金誠一 先生 忠烈之士大夫也 40歲時丁丑年(1577) 以謝恩使 書狀官 明國使行途中 過首陽山下孤竹 而謁聖祠 追慕感激 伯夷叔齊之忠義 不覺發興起之心 故作首陽山賦 傳於先生文集卷二所載 首陽山賦 伯夷叔齊之 忠義思想 懇曲著顯 名作也 拙稿 同作品 簡明紹介爲計也
2. 作者 鶴峯 金誠一 略傳
金誠一 朝鮮 中宗 33年(1538) 出生於 朝鮮慶尙道安東. 朝鮮 宣祖 26年(1593) 壬辰倭亂中 逝去於 朝鮮 慶尙道晉州客館. 字士純 號鶴峯 諡號 文忠公, 義城人. 退溪 李滉先生之高弟子. 31歲 承文院 權知副正字, 36歲 成均館典籍 司諫院 正言, 39歲 吏曹佐郞, 40歲(1577) 以謝恩使書狀官 明國使行, 46歲 羅州牧使, 52歲 議政府 舍人, 53歲(1590) 以通信副使 日本使行, 54歲 弘文館 副提學, 55歲 招諭使, 慶尙道觀察使. 後追贈 資憲大夫吏曹判書. 享臨川書院等
著書 鶴峯先生文集 7卷, 續集 5卷, 文集附錄 4卷, 逸稿 4卷, 逸稿附錄 2卷 都合 22卷. 詩 湖堂朔製 朝天錄 北征錄 海西錄 錦城錄 海槎錄等 約1600餘首, 其外 散文多數.
3. 孤竹國 及 伯夷 叔齊 與首陽山
1) 孤竹國
孤竹國 (1) 商時國名, 亦作觚竹, 漢屬遼西郡, 當今河北省 盧龍縣 至熱河省 朝陽縣一帶地. [史記, 周紀] ‘伯夷叔齊在孤竹’. [正義] ‘孤竹故城, 在平州 盧龍縣南十二里, 殷時諸侯竹國也. [史記, 伯夷傳]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索隱] ‘其傳云, 孤竹君, 是商湯三月丙寅日所封, 地理志云, 孤竹城, 在遼西令支縣, 應邵曰蓋伯夷之國君, 姓墨胎氏’. [管子, 大匡] ‘桓公北伐令支, 下鳧之下, 斬孤竹’. [讀史方輿紀要, 直隸, 永平府, 盧龍縣] ‘孤竹城, 府西十五里, 世記湯十有八祀, 封墨胎氏孤竹國, 後九葉, 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齊, 以讓國逃去, 管子, 齊桓公北征孤竹, 至卑耳之溪. 史記, 齊桓公北伐山戎, 至於孤竹, 是也. 漢志注, 令縣有孤竹城. 括地志, 孤竹古城 在盧龍城南十二里, 今故蹟已不可考, 城或後人所築, 而冠以故名云’.
(2) 北方荒遠之國名. [爾雅, 釋地] ‘孤竹, 北戶, 西王母, 日下, 謂之四荒’. [注] 孤竹在北, 北戶在南, 西王母在西, 日下在東, 皆西方昏荒之國.
(3) 城名. 河北省 盧龍縣之南. [水經, 濡水注] ‘玄水又西南逕 孤竹城北, 西入濡水.
[舊唐書 卷63 列傳 13 裵矩] ‘(裵矩)從帝巡于塞北 幸啓民可汗帳 時高麗遣使 先通于突厥 啓民不敢隱 引之見帝 矩因奏曰 高麗之地 本孤竹國也 周代以之封箕子 漢時分爲三郡 晉代亦統遼東 今乃不臣 列爲外域 故先帝欲征之久矣’
[三國遺事 古朝鮮] ‘唐裵矩傳云 高麗本孤竹國 <今海州> 周以封箕子爲朝鮮 漢分置三郡’
(4) 二十六日癸丑晴 - 孤竹國 記事
是日 發永平府 商湯十有八祀 封孤竹國 通鑑前編 乙未 商王成湯十有八祀三月 王至東郊 論諸侯功罪 立禹後與聖賢古有功者之後 封孤竹等國有差 按孤竹君 盖殷湯十有八祀三月丙寅所封 姓墨台氏 或作墨 一云竹君 姓墨(音眉) 名台初(台音怡見孔叢子註) 唐玄宗天寶七載 祭義士伯夷叔齊 詔曰 上古之君 存諸氏號 雖事先書契 而道著皇王 緬懷厥功寧忘 咸秩其忠臣義士孝婦烈女 史籍所載德行彌高者 所在宜置祠宇 量事致祭 按唐玄宗祀義士八人 夷齊與焉 令郡縣長官 春秋二時 擇日致祭 宋眞宗大中祥符四年 遣官致祭伯夷叔齊 按眞宗祀汾陰 駐蹕河東府 令訪伯夷叔齊廟 遣官致祭 徽宗政和三年 封伯夷爲淸惠侯 叔齊爲仁惠侯 按是年禮儀局 上五禮新儀 仲春仲秋 享歷代帝王 故於濰州昌樂縣孤竹昭賢廟 有是封 元世祖至元十有八年 追封伯夷爲昭義淸惠公 叔齊爲崇讓仁惠公 詔曰 蓋聞古者伯夷叔齊逃孤竹之封 甘首陽之餓 辭爵以明長幼之序 諫伐以嚴君臣之分 可謂行義以達道 殺身以成仁者也 昔居北海之濱 遺廟東山之上 休光垂於千載 餘澤被於一方 永懷孤峻之風 當示褒崇之典 嗚呼去宗國而辭周粟 曾是列爵之可摩 揚義烈以激淸塵 期於世敎之有補 可追封伯夷爲昭義淸惠公 叔齊爲崇讓仁惠公云
2) 伯夷 叔齊
[論語 第五 公冶長 22] ‘子曰 伯夷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朱子註>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孟子稱其 不入於惡人之朝 不與惡人言 與鄕人立 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 其介如此 宜若無所容矣 然其所惡之人 能改則止 故人亦不甚怨之也 程子曰 不念舊惡 此淸者之量 又曰二子之心 非夫子 孰能知之’
[論語 第七 述而 14] ‘(子貢)入曰 伯夷叔齊 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朱子註>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其父將死 遺命立叔齊 父卒 叔齊遜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其後武王伐紂 夷齊扣馬而諫 武王滅商 夷齊恥食周粟 去隱于首陽山 遂餓而死 --- 蓋伯夷以父命爲尊 叔齊以天倫爲重 其遜國也 皆求所以合乎 天理之正 而卽乎人心之安 旣而各得其志焉 則視棄其國 猶敝蹝爾 何怨之有 --- 程子曰 伯夷叔齊 遜國而逃 諫伐而餓 終無怨悔 夫子以爲賢’
[論語 第十六 季氏 12] ‘齊景公 有馬千駟 死之日 民無德而稱焉 伯夷叔齊 餓于首陽之下 民到于今稱之’
[論語 第十八 微子 8] ‘逸民 伯夷 叔齊 虞仲 夷逸 朱張 柳下惠 少連 子曰 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伯夷叔齊與’ <朱子註> ‘謝氏曰 --- 伯夷叔齊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友 蓋已遯世離群矣 下聖人一等 此其最高與’
[孟子 第二 公孫丑 上 2-22] ‘曰伯夷伊尹 何如 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 亂則退 伯夷也 何事非君 何事非民 治亦進 亂亦進 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 可以止則止 可以久則久 可以速則速 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 乃所願則 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 於孔子 若是班乎 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 未有孔子也 曰然則有同與 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 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 殺一不辜 而得天下 皆不爲也 是則同’
[孟子 第二 公孫丑 9-1] ‘孟子曰 伯夷 非其君不事 非其友不友 不立於惡人之朝 不與惡人言 立於惡人之朝 與惡人言 如以朝衣朝冠 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 思與鄕人立 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 是故 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 不受也 不受也者 是亦不屑就已’
‘孟子曰 伯夷 隘 柳下惠 不恭 隘與不恭 君子不由也’
[孟子 第四 離婁 上 13-1] ‘孟子曰 伯夷辟紂 居北海之濱 聞文王作興 曰盍歸乎來 吾聞西伯 善養老者 太公 辟紂 居東海之濱 聞文王作興 曰盍歸乎來 吾聞西伯 善養老者 <天下有善養老 則仁人 以爲己歸矣> 二老者 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 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 其子焉往’
[孟子 第五 萬章 下 1-1] ‘孟子曰 伯夷 目不視惡色 耳不聽惡聲 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 亂則退 橫政之所出 橫民之所止 不忍居也 思與鄕人處 如以朝衣朝冠 坐於塗炭也 當紂之時 居北海之濱 以待天下之淸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 頑夫廉 懦夫有立志
[孟子 第五 萬章 下 1-5] ‘孟子曰 伯夷 聖之淸者也 伊尹 聖之任者也 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 孔子 聖之時者也’
[孟子 告子 上 6-2] ‘孟子曰 居下位 不以賢事不肖者 伯夷也 五就湯 五就桀者 伊尹也 不惡汚君 不辭小官者 柳下惠也 三子者 不同道 其趨一也 君子 亦仁而已矣 何必同’
[史記列傳 索隱] ‘孤竹君 是殷湯所奉 相傳至夷齊之父 姓墨胎氏 名初字子朝 伯夷名允字公信 叔齊名智字公達 夷齊其諡也 漢書地理志云 孤竹城 在遼西令支縣’
3) 首陽山
首陽 : 山名. 卽伯夷叔齊 餓隱之處.
(1) 在山西省 永濟縣南 一名雷首山. 首山. [詩, 唐風, 采苓] ‘采苓采苓, 首陽之巓’. [傳] 首陽, 山名也. [論語, 季氏] ‘伯夷叔齊, 餓於首陽之下’. [太平寰宇記] ‘首陽山, 卽雷首山南阜也’. [都穆, 首陽山記] ‘首陽山下有二賢祠, 祠右卽二賢葬處’. [淸一統志] ‘按雷首首陽, 本爲一山, 或稱雷首, 或稱首山, 或稱首陽, 初無一定, 大抵山南爲陽, 以首陽爲首山之陽者近是’. [楚辭, 嚴忌, 哀時命] ‘伯夷死於首陽兮, 卒夭隱而不榮’.
(2) 在河北省 盧龍縣東南. 今陽山也. [說文] ‘首陽山在遼西. [淸一統志] ’說文, 首陽山在遼西, 卽此, 中多谿谷, 相傳古 陽樂縣在焉.
(3) 在河南省 偃師縣西北. 接孟津縣. 卽邙山最高處<日出先照 故名>, 春秋時, 所謂首戴也. 上有夷齊廟. [水經, 河水注] ‘河水南 對首陽山, 春秋所謂首戴也, 夷齊之歌, 所以曰登彼西山矣, 上有夷齊之廟’. [讀史方輿紀要, 河南, 河南府, 偃師縣] ‘首陽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杜佑曰 夷齊葬於此, 舊有周公廟, 後魏晋泰初, 爾朱也隆爲爾朱榮立廟于首陽山, 因周公舊廟而爲之, 廟成, 爲火所焚’.
(4) 在甘肅省 隴西縣西南. 鞏昌府志謂 卽夷齊采薇處. [讀史方輿紀要, 陝西, 鞏昌府, 隴西縣] ‘首陽關, 在府西 首陽山上’. [淸一統志] ‘夷齊餓於首陽之下, 馬融以爲在蒲坂, 曹大家注通幽賦云, 在於隴西, 索隱據 莊子北至岐山 西至首陽之文, 以爲在 岐山之西, 說文以爲在遼西, 劉延之以爲 在偃師, 方輿勝覽亦云 在隴西, 府志, 今隴西 首陽山麓之左 有二賢塚, 故於塚旁立廟, 明郡人楊閎著辨 以隴西之首陽爲是, 其說不一.
4. 首陽山賦 簡介
1) 作品 製作 動機
其序曰 先生 於朝鮮 宣祖 10年 (1577) 丁丑春 奉使明朝 過孤竹而謁聖祠 濯纓灤河之水 徘徊採薇亭上 淸風如昨 遺迹宛然 二子聲音顔色 有若接乎目而盈乎耳 不覺百世之爲遠也
今到西海之海州 其山鎭曰首陽 雙峰對峙 壁立萬仞 凜凜有不可犯之色 二子特立獨行之節 又可像想其彷佛焉 嗚呼 時異古今 地有遠近 而其同然興起之心 則固無間於彼此也
人之過山下 而仰高風者 寧不爲廉頑 而立懦也哉 又況居是邦 而鍾靈於玆山者 其立志當何如也 苟或無良無行 不忠不義 爲天地一棄物 則豈徒爲二子之罪人 抑亦玆山之所羞也 可不懼哉 可不勉哉
2) 作品 內容 及 作家 思想
(1) 權道與經道 : 天討獨夫 武王滅殷 此爲權道 子之所非 淸聖之特立爲經道 故守經而死 不爲苟生
有殷之衰兮 有周之興 惟天討夫 豈利天下爲哉 用以答霓望於黎烝
夫何淸聖之特立兮 恒一德而守貞 吁嗟乎衆之所是者權 子之所非者經
無寧守經而之死 不願達權而苟生
(2) 扣馬而諫不入 : 義不食周粟 遂餓死於首陽山
扣馬而諫予不入 已焉哉吾將何之 邈彼西山北海之濱
五百年雨露餘物 獨玆山之薇蕨 周井之粟義不可飽兮 遂餓死兮何恤
鴻冥鳳擧兮山之中 甘與世而永訣
一曲長歌兮 淸風萬古 三綱一身兮 日月宇宙
(3) 當日之一死 : 立人紀於千億 作砥柱於頹波
嗚呼噫嘻 周亂十人 纘姬籙於八百 商之二子 立人紀於千億
以今觀之 功孰與多 況世降而俗末 嗟姦軌之紛拏
以湯武征伐爲嚆矢口實者 紛不知其幾何
吾然後知當日之一死 作砥柱於頹波
(4) 瞻聖祠 淸風臺 採薇亭 : 酌明泉薦山蕨 潔誠昭格
余嘗歷賢人之舊里 瞻聖祠於山阿
臺淸風兮亭採薇 儼遺像之如昨
酌明泉兮薦山蕨 潔余誠兮昭格
曾日月之幾何 夢長懸於孤竹
(5) 高山景仰 無間於彼此 : 聞風而興起 無愧乎二子
胡爲乎西海之一山 亦揭之以高名
豈芳躅之曾過 其亦出於高山景仰之人情也歟
噫天畀之均得 曷嘗有間於彼此也
地相距世先後 雖曰邈乎遼矣
苟能聞風而興起 亦庶幾無愧乎二子
(6) 仁之盡 義之至 : 無怨無極
顧吾黨之斐然 盍立懦而日進
重曰讓國而逃 仁之盡兮 諫伐而餓 義之至兮
仁盡義至 有何怨只
山不崩兮海不渴 鴻名峻節兮幷無極也
5 結言
古有殺身以成節者 若伯夷叔齊是已 武王伐紂 猶有慚德 凡在義士 不可忍視 故孤竹二子 扣馬而諫 諫而不見聽 恥食其粟而死 是亦死得其所 而成其節也 仁盡義至 伯夷叔齊 立人紀於千億 孤竹淸風 柴桑明月 故聞風者 高山景仰之心 自然發興 使百世之爲人臣者 知所以一心事君之義
<第四屆 國際辭賦學 學術硏討會 發表.1998.10.22-25.南京大學>
【浿水】 一.水名.
1. 漢魏時代之浿水. 卽朝鮮北境之鴨綠江. [史記, 朝鮮傳] ‘自始全燕時, 嘗略屬眞番 朝鮮, 漢興, 爲其遠難守, 復修遼東故塞, 至浿水爲界’.
2. 隋唐時代之浿水. 卽朝鮮之大洞江. [隋書, 高麗傳] ‘都於平壤城, 南臨浿水.
3. 百濟國北境之浿水. 別名禮成江, 臨津江. 二.縣名. 漢置, 朝鮮鴨綠江南岸之義州. [漢書, 地理志下] ‘樂浪郡, 縣二十五, 浿水’.
[三國遺事 衛滿朝鮮] ‘秦滅燕 屬遼東外徼 漢興 爲遠難守 復修遼東故塞 至浿水爲界 <師古曰 浿在樂浪郡> 屬燕’
【平陽】一.地名.
1.春秋, 魯邑. 在山東省新泰縣西北. [春秋, 宣, 八]城平陽.
2.春秋, 邾地, 後爲魯邑, 越子使后庸聘於魯, 盟於平陽, 卽此, 故城卽今山東省鄒縣治. [左氏, 哀, 二十七]越子使后庸來聘, 盟於平陽.
3.春秋衛地, 衛候飮孔悝於平陽, 醉而送之, 卽此, 在今河南省滑縣南. [左氏, 哀, 十六]衛候飮孔悝於平陽, 醉而送之.
4.戰國, 趙地, 秦將桓齮敗趙將扈輒於平陽卽此, 故城在今河南省臨漳縣西. [史記, 秦始皇紀]桓齮攻趙, 敗趙將扈輒於平陽.
5.春秋, 秦邑, 秦寧公徙居於此, 在今陜西省岐山縣西南, 接寶雞縣界. [史記, 秦紀]寧公二年, 徙居平陽, 武公元年, 居平陽封宮.
二.府名. 三國魏置. 古堯帝之都. 故治在今山西省臨汾縣. [讀史方輿紀要, 山西, 平陽府]禹貢冀州地, 卽堯舜之都, 所謂平陽也, 春秋屬晉, 戰國屬魏, 秦爲河東郡地, 兩漢因之, 三國魏始置平陽郡, 晉因之, 永嘉三年, 劉淵僭號, 建都於此, 其後石趙慕容燕及苻姚之徒, 相繼有其地, 後魏亦爲平陽郡, 兼置東雍州, 太和山罷, 孝昌中, 改置唐州, 又改晉州東魏北齊, 皆爲重鎭, 後周亦曰晉州, 隋初改平陽郡, 旋廢郡, 而州如故, 煬帝改州, 爲臨汾郡, 義寧初, 復曰平陽郡, 唐復曰晉州, 天寶初, 亦曰平陽郡, 乾元初復故, 五代梁置定昌軍節度, 後唐曰建雄軍, 宋仍爲晉州, 政和六年, 升爲平陽府, 金因之, 元曰平陽路, 大德九年, 改爲晉寧路, 明初復曰平陽府, 領州六縣二十八. [淸史稿, 地理志]山西, 平陽府, 領州一, 縣十臨汾, 洪洞, 浮山, 岳陽, 曲沃, 翼城, 太平, 襄陵, 汾西, 鄕寧, 吉州.
三.舊縣名.
1. 漢置. 古堯帝之都, 春秋, 晉羊舌氏之邑. 晉時, 漢主劉淵 嘗都此處. 隋改臨汾. 故城在山西省 臨汾縣南. [左氏, 昭, 二十八]趙朝爲平陽大夫, 僚安爲楊氏大夫. [史記, 魏豹傳]漢元年, 項羽徙魏王豹於河東, 都平陽. [漢書, 地理志上] 河東郡, 縣二十四, 平陽.
2. 南朝宋置. 故城在山東省鄒縣治. [讀史方輿紀要, 山東, 袞州府, 鄒縣]南平陽城, 縣西三十里, 春秋時邾地, 後爲魯平陽邑, 漢置南平陽縣, 屬山陽郡, 劉宋改置平陽縣, 屬魯郡.
3. 三國魏置. 故治在湖北省鄖西縣西北. 4.晉置. 河南省信陽縣之南. [讀史方輿紀要, 河南, 汝寧府,, ㅡ府, 信陽州]平陽城在縣東南, 晉仍爲縣.
[三國遺事 樂浪國] ‘前漢時 始置樂浪郡 應邵曰 古朝鮮國也 新唐書注云 平壤城 古漢之樂浪郡也’
鶴峯 金(誠一) 先生之 首陽山賦 簡介
韓國 慶北大 金 時 晃
金誠一 朝鮮 中宗 33年(1538) 出生於 朝鮮慶尙道安東. 朝鮮 宣祖 26年(1593) 壬辰倭亂中 逝去於 朝鮮 慶尙道晉州客館. 字士純 號鶴峯 諡號 文忠公, 義城人. 退溪 李滉先生之高弟子. 31歲 承文院 權知副正字, 36歲 成均館典籍 司諫院 正言, 39歲 吏曹佐郞, 40歲(1577) 以謝恩使書狀官 明國使行, 46歲 羅州牧使, 52歲 議政府 舍人, 53歲(1590) 以通信副使 日本使行, 54歲 弘文館 副提學, 55歲 招諭使, 慶尙道觀察使. 後追贈 資憲大夫吏曹判書. 享臨川書院等
著書 鶴峯先生文集 7卷, 續集 5卷, 文集附錄 4卷, 逸稿 4卷, 逸稿附錄 2卷 都合 22卷. 詩 湖堂朔製 朝天錄 北征錄 海西錄 錦城錄 海槎錄等 約1600餘首, 其外 散文多數.
朝鮮 宣祖朝 名臣 鶴峯 金誠一 先生 忠烈之士大夫也 40歲時丁丑年(1577)春 以謝恩使 書狀官 明國使行途中 過首陽山下孤竹 而謁聖祠 濯纓灤河之水 徘徊採薇亭上 淸風如昨 遺迹宛然 二子聲音顔色 有若接乎目而盈乎耳 不覺百世之爲遠也
今到西海之海州 其山鎭曰首陽 雙峰對峙 壁立萬仞 凜凜有不可犯之色 二子特立獨行之節 又可像想其彷佛焉 嗚呼 時異古今 地有遠近 而其同然興起之心 則固無間於彼此也
人之過山下 而仰高風者 寧不爲廉頑 而立懦也哉 又況居是邦 而鍾靈於玆山者 其立志當何如也 苟或無良無行 不忠不義 爲天地一棄物 則豈徒爲二子之罪人 抑亦玆山之所羞也 可不懼哉 可不勉哉
追慕感激 伯夷叔齊之忠義 不覺發興起之心 故作首陽山賦 傳於先生文集卷二所載 首陽山賦 伯夷叔齊之 忠義思想 懇曲著顯 名作也 拙稿 同作品 簡明紹介爲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