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건너뛰기

題金士純屛銘

운영자2 2021.02.12 17:46 조회 수 : 3

 

 

退溪題金士純屛銘

大山屛銘發揮

 

 

金 時 晃 (慶北大 名譽敎授)

 

 

 

 

 

 

 

 

 

 

 

 

 

東 洋 禮 學 會

 

退溪題金士純屛銘大山屛銘發揮

 

金 時 晃 (慶北大 名譽敎授)

 

鶴峯先生 年譜에 보면 鶴峯 29退溪先生四言 二十句로 된 屛銘鶴峯에게 써 주었다고 했다. 鶴峯19때 아우 南嶽 金復一 선생과 함께 退溪先生에게 배우기 시작하여 29세까지 修學하였으며, 退溪學問思想을 아울러 傳受하여 眞知 實踐하였다. 그리고 또 鶴峯退溪史傳言行錄撰述하였으며, 文集編刊하는 등 師門學問 傳承闡明에 관한 모든 일을 積極 自任 周旋하였다.

屛銘堯舜에서부터 禹湯文武周公 孔孟程朱에 이르기까지 相傳하는 心法을 모아 儒學道統을 닦은 것으로, 心學淵源을 밝힌 것이다. 大山 李象靖 先生은 이 屛銘章句訓釋하고, 末尾退陶先生言行錄附錄하여 손수 한 책으로 써서 后山 李宗洙 先生에게 함으로써 心學旨訣授受한 것이다. 1900后山嗣孫 李基洛에 의해 木板으로 刊行되었다.

退溪 先生屛銘 原文大山 先生屛銘發揮를 중심으로 하여 간단한 解釋註解를 함으로써 이것을 공부하려는 이와 一般人들이 읽는데 약간이나마 도움을 주고자 한다.

 

堯欽舜一 임금은 모든 일에 공경하라 하였고, 임금은 마음을 한결같이 하라 하였다

[書傳 堯典] ‘曰若稽古帝堯한대 曰放勳이시니 欽明文思安安하시며 允恭克讓하사 蔡氏曰 欽恭敬也通明也敬體而明用也文章也意思也文著見而 思深遠也安安無所勉强也書敍帝王之德莫盛於堯而 其贊堯之德莫備於此又 首以欽之一字爲言此書中이니 開卷第一意也[書傳 大禹謨 15] ‘人心惟危하고 道心惟微하니 惟精惟一하야사 允執厥中하리라’ ‘朱子曰 心之虛靈知覺 一而已矣 而以爲有人心道心之異者 則以其或 生於形氣之私 或原於性命之正 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 是以 或危殆而不安 或微妙而難見耳 然人莫不有是形 故雖上智 不能無人心 亦莫不有是性 故雖下愚 不能無道心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 而不知所以治之 則危者愈危 微者愈微 而天理之公 卒無以勝 夫人慾之私矣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 而不雜也 一則 守其本心之正 而不離也 從事於斯 無所間斷 必使道心 常爲一身之主 而人心每聽命焉 則危者安 微者著 而動靜云爲 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禹祗湯栗 임금은 공경하라 하였고 임금은 두려워하라 하였다

[書傳 禹貢 100] ‘德先하신대 不距朕行하니라註 台違也禹平水土하고 定土賦하고 建諸侯하야 治已定하고 功已成矣當此之時하야 惟敬德以先天下하면 則天下者不能違越我之所行也. ‘蔡氏曰 惟敬德以先天下則 天下自不能違越我之所行也

[書傳 湯誥 6] ‘慄慄危懼하야 若將隕于深淵하노라’ ‘蔡氏曰 天使我輯寧爾邦家하니 其付與之重恐不足以當之未知己得罪於天地 與否하야 驚恐憂畏하야 若將墜於深淵하니 蓋責愈重則 憂愈大也

 

翼翼文心 文王은 항상 恭遜하고 삼가는 마음을 가졌다

[詩 大雅 大明章]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하사 事上帝하사 聿懷多福하시니 厥德不回하사 以受方國하시니라’ ‘朱子曰 小心翼翼恭愼之貌卽所謂敬也文王之德於此爲盛이라 輔氏曰 昭事上帝言 文王之敬洞洞屬屬하야 終日對越上帝也如此則 盛大之福自然來集이오 而文王之敬直上直下하야 更無回曲之時하니 所以又能受四方 來附之國也一有回曲則 此心便息此理 便絶天人上下 皆不相管攝

朱氏曰 聖人之德 敬爲大 無敬則德不行 聖人之敬 上與天心合 下與人心合 其德不回 卽其心之敬者 爲之也 使此心之敬 有一毫之空闕 一息之間斷 則不可謂之不回矣

[詩 大雅 文王] ‘穆穆文王이여 於緝熙敬止삿다朱子曰 穆穆深遠之意繼續也光明也敬止言 其毋不敬而 安所止也

[詩大雅 思齊] ‘雝雝在宮하시며 肅肅在廟하시며 不顯亦臨하시며 無射亦保하시니라朱子曰 文王在閨門之內則 極其和하고 宗廟之中則 極其敬하야 雖居幽隱이라도 亦常若有臨之者하며 雖無厭射이라도 亦常有所守焉하시니 其純亦不已蓋如是眞氏曰 此詩言 文王之 在宮中則 肅肅然而敬하야 從容中道如此이나 持守之功未嘗斯須廢也其所處雖非顯明之地라도 常若天地神明之 在其上矣父兄師保之 在其前也하야 雖未嘗有厭倦之心而 嚴於自保하고 常恐 燕安怠惰之私萌於中하며 邪僻嫚易之氣設於體也斯其所以爲純亦不已與인저

 

蕩蕩武極 武王의 덕은 지극히 크고 넓어 한이 없다

[書傳 洪範 14]無偏無陂하야 遵王之義하며 無有作好하야 遵王之道하며 無有作惡오하야 遵王之路하라 無偏無黨하면 王道蕩蕩하며 無黨無偏하면 王道平平하며 無反無側하면 王道正直하리니 會其有極하야 歸其有極하리라’ ‘蔡氏曰 偏不中也不平也作好作惡好惡加之意也不公也()常也不正也偏陂好惡己私之生於心也偏黨反側己私之見於事也王之義 王之道 王之路皇極之所由行也蕩蕩廣遠也平平平易也ㅣㅗ 正直不偏邪也皇極正大之體也遵義 遵道 遵路會其極也蕩蕩 平平 正直歸其極也會者合而來也歸者來而至也此章蓋詩之體所以使人吟詠而 得其性情者也夫歌詠以協其音하고 反復以致其意하며 戒之以私而 徵創其邪思하고 訓之以極而 感發其性善하야 諷詠之間怳然而悟하고 悠然而得하야 忘其傾邪狹小之念하고 達乎公平廣大之理하야 人慾消熄하고 天理流行하야 會極歸極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其功用深切하니 與周禮大師敎以六詩同一機而 尤要者後世此義不傳하니 皇極之道其不明於天下也宜哉인저

 

周稱乾惕 周公은 쉬지 않고 노력하며 조심하여 몸을 닦았다

[周易 乾九三 爻辭] ‘君子終日乾乾하야 夕惕若하면 하나 无咎하리라’ ‘程子曰 日夕不懈而兢惕則 雖處危地而無咎

九三曰 君子 終日乾乾 夕惕若 厲无咎何謂也曰 君子進德受業하나니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하며 在下位而不憂하나니 乾乾하야 因其時而惕하면 雖危無咎矣리라

 

孔云憤樂 孔子을 내서 학문을 하여 이루면 즐거워서 모든 근심을 잊었다고 하였다.

[論語 述而 18]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어늘 子路不對한대 曰 汝奚不曰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하고 樂而忘憂하야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屛銘發揮] ‘朱子曰 未得則 發憤而忘食하고 已得則 樂之而忘憂하야 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孶孶하야 而不知年數之不足이니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爾이나 深味之則 見其全體至極하야 純亦不已之妙有非聖人不能及者學者宜致思焉이니라

[論語 衛靈公 30] ‘曰 吾嘗終日不食하고 終也不侵하며 以思하니 無益이라 不如學也로라

[論語 述而 15] 曰 飯疏食飮水하고 曲肱而枕之라도 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이니라

程子曰 非樂疏食飮水也雖疏食飮水라도 不能改其樂也不義之富貴視之輕如浮雲然이니라 又曰 須知可樂者何事니라

曾省戰兢 曾子는 매일 세 가지를 反省하였으며 두려운 마음으로 조심하였다

[論語 學而 4]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하노니 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이니라

[屛銘發揮] ‘朱子曰 盡己之謂忠이오 以實之謂信이라 謂受之於師謂熟之於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하야 有則改之하고 無則加勉하야 其自治誠切如此하니 可謂得爲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爲傳習之本也니라 尹氏曰 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하시니라 謝氏曰 諸子之學皆出於聖人이나 其後愈遠而 愈失其眞이어늘 獨曾子之學專用心於內故傳之無弊하니 觀於子思孟子可見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盡傳於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論語 泰伯 3] ‘曾子有疾하사 召門弟子曰 啓予足하며 啓予手하라 詩云 戰戰兢兢하야 如臨深淵하며 如履薄氷이라하니 而今以後에야 吾知免夫로라 小子

[屛銘發揮] ‘朱子曰 曾子平日以爲 身體受於父母하니 不敢毁傷이라 於此使弟子 開其衾而示之戰戰恐懼兢兢戒謹이라 臨淵恐墜履氷恐陷也曾子以其所保之全으로 示門人하고 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하야 至於將死而後知其得免於毁傷也

程子曰 君子曰 終이오 小人曰 死君子保其身以沒爲終其死也曾子以全歸爲免矣시니라

尹氏曰 父母全而生之하시니 全而歸之曾子臨終而啓手足爲是故也非有得於道能如是乎范氏曰 身體猶不可虧也況虧其行하야 以辱其親乎

 

顔事克服 顔子는 자기의 私慾을 이기고 로 돌아가는 것을 일삼았다

[論語 顔淵 1] ‘顔淵問仁한대 曰 克己復禮爲仁이니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하리니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 請問其目하노이다 曰 非禮勿視하며 非禮勿聽하며 非禮勿言하며 非禮勿動이니라 顔淵曰 回雖不敏이나 請事斯語矣리이다

[屛銘發揮] ‘朱子曰 仁者本心之全德이라 勝也謂身之私欲也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爲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欲이라 爲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 復於禮則 事皆天理하야 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猶與也又言 一日克己復禮則 天下之人皆與其仁이니 極言其效之甚速而 至大也又言 爲仁由己而 非他人所能與又見其機之在我而 無難也日日克之하야 不以爲難則 私欲淨盡하고 天理流行而 人不可勝用矣리라

朱子曰 顔淵聞夫子之言하니 則於天理人欲之際已判然矣不復有所疑問而 直請其條目也非禮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辭是人心之所以爲主而 勝私復禮之機也私勝則 動容周旋無不中禮하야 而日用之間莫非天理之流行矣如事事之事請事斯語顔淵黙識其理하고 又自知其力 有以勝之直以爲己任而 不疑也시니라

程子曰 顔淵問克己復禮之目한대 曰 非禮勿視하며 非禮勿聽하며 非禮勿言하며 非禮勿動이라하시니 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하나니 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顔淵事斯語하니 所以進於聖人이니 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니라 因箴以自警하노니

其視箴曰 心兮本虛하니 應物無迹이라 操之有要하니 視爲之則이라 蔽交於前하면 其中則遷하나니 制之於外하야 以安其內니라 克己復禮하면 久而誠矣리라

其聽箴曰 人有秉彛本乎天性이라 知誘物化하야 遂亡其正하나니라 卓彼先覺知止有定이라 閑邪存誠하야 非禮勿聽하나니라

其言箴曰 人心之動因言而宣하나니 發禁躁妄이라사 內斯靜專하나니라 矧是樞機興戎出好하나니 吉凶榮辱惟其所召니라 傷易則誕하고 傷煩則支하며 己肆物忤하고 出悖來違하나니 非法不道하야 欽哉訓辭하라

其動箴曰 哲人知幾하야 誠之於思하고 志士勴行하야 守之於爲하나니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하야 戰兢自持하라 習與性成하면 聖賢同歸하리라

朱子曰 此章問答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이니 非至明이면 不能察其幾非至健이면 不能致其決이라 惟顔子得聞之而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發明親切하시니 學者尤宜深玩이니라

 

戒懼愼獨 경계하고 두려워하며 홀로 있을 때 더욱 삼가야 한다

[左傳 桓 2] ‘百官於是乎戒懼하야 而不敢易紀律이오이다

[中庸 1.2]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하며 恐懼乎其所不聞이니라 莫顯乎隱이며 莫顯乎微君子愼其獨也니라

[屛銘發揮] ‘朱子曰 道者日用事物 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하야 無物不有하고 無時不然하니 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 豈率性之謂哉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하야 雖不見聞이라도 亦不敢忽하니 所以存天理之本然하야 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니라

又曰 隱暗處也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 己所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이나 而幾則已動하고 人雖不知己獨知之則 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 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旣常戒懼而 於此尤加謹焉하니 所以遏人欲於將萌하야 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하야 以至離道之遠也니라

 

明誠凝道 밝고 성실하여 도를 굳게 지켜라 <子思>

[中庸 21] ‘自誠明謂之性이오 自明誠謂之敎誠則明矣明則誠矣니라

[屛銘發揮] ‘朱子曰 自由也德無不實而 明無不照者聖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者賢人之學由敎而入者也人道也誠則無不明矣明則可以至於誠矣니라

[中庸 27]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하야 峻極于天이로다朱子曰 包下文兩節而言이라 高大也言道之極於至大而無外也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이오 威儀三千이로다朱子曰 優優充足有餘之意禮儀經禮也威儀曲禮也言道之入於至小而無閒也

待其人而後이니라總結上兩節이라

曰 苟不至德이면 至道不凝焉이라하니라

朱子曰 至德謂其人이오 至道指上兩節而言이라 聚也成也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이니 致廣大而盡精微하며 極高明而道中庸하며 溫故而知新하며 敦厚以崇禮니라

朱子曰 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於天之正理由也猶燖溫之溫이니 謂故學之矣復時習之也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 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所以致知而 盡乎道體之細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하고 不以一毫私欲으로 自累하며 涵泳乎其所已知하고 敦篤乎其所已能이니 此皆存心之屬也析理則 不使有毫釐之差하고 處事則 不使有過不及之謬하며 理義則 日知其所未知하고 節文則 日謹其所未謹이니 此皆致知之屬也蓋非存心이면 無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此五句大小相資하고 首尾相應하니 聖賢所示入德之方莫詳於此하니 學者宜盡心焉이니라

[荀子 王制] ‘全其力이면 其德이라

 

操存事天 평소의 옳은 마음을 간직하여 잃지 않고 하늘을 섬기라

[孟子 告子上 8.4] ‘孔子曰 操則存하고 舍則亡하야 出入無時하며 莫知其鄕惟心之謂與인저하시니라朱子曰 孔子言 心操之則在此하고 舍之則失去하야 其出入無定時하고 亦無定處如此라하시니 孟子引之하야 以明心之神明不測得失之易而 保存之難이라 不可頃刻失其養하시니 學者當無時而 不用其力하야 使神淸氣定하야 常如平旦之時則 此心常存하야 無適而非仁義矣리라

程子曰 心豈有出入이리오 亦以操舍而言耳操之之道敬以直內而已니라 聞之師하니 曰 人理義之心未嘗無하니 惟持守之卽在爾若於旦晝之間不至梏亡이면 則夜氣愈淸이오 夜氣淸則 平旦未與物接之時湛然虛明氣象自可見矣니라 孟子發此夜氣之說하시니 於學者極有力 하니 宜熟玩而 深省之也니라

[孟子 盡心上 1.2] ‘孟子曰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이면 則知天矣니라 存其心하야 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朱子曰 心者人之神明이니 所以具衆理而 應萬事者也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又曰 存謂操而不舍謂順而不害則奉承而不違也

 

直義養浩 곧은 의리로 浩然之氣를 기르게 하라 <孟子>

[孟子 公孫丑上 2] ‘敢問 夫子惡乎長이시니잇고 曰 我知言하며 善養吾浩然之氣하노라朱子曰 知言者盡心知性하야 於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 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니라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卽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이로대 失養故惟孟子爲善養之하야 以復其初也蓋惟知言이면 則有以明夫道義하야 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養氣則有以配夫道義하야 而於天下之事無所懼하니 此其所以當大任而 不動心也니라

[孟子 公孫丑上 2] ‘其爲氣也至大至剛하니 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이니라’ ‘朱子曰 至大初無限量이오 至剛不可屈撓蓋天地之正氣而 人得以生者其體段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縮則 得其所養이오 而又 無所作爲以害之則其本體不虧而 充塞無間矣리라

程子曰 天人一也更不分別이니 浩然之氣乃吾氣也養而無害則 塞于天地하고 一爲私意所蔽則 欿然而餒하야 知其小也니라 謝氏曰 浩然之氣須於心得其正時識取니라 又曰 浩然是無虧欠時니라

 

主靜無欲 마음은 고요하게 하고 욕심을 없애라

[太極圖說]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하고 而主靜立人極焉이라’ ‘朱子曰 聖人其行之也하고 其處之也하며 其發之也하고 其裁之也 義하니 盖一動一靜莫不有以 全夫太極之道焉이라 이나 靜者誠之復也而性之貞也苟非此心 寂然無欲而靜則 亦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 一天下之動哉聖人中正仁義하야 動靜周流而 其動也必主乎靜하니 盖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이라 若程子論乾坤動靜하야 而曰 不專一則 不能直遂不翕聚則 不能發散이라하시니 亦此意爾

[通書 聖學 第二十] ‘問 聖可學乎曰 可하니라 有要乎曰 有하니라 請問焉하노이다 曰 一爲要하니 一者無欲也無欲則 靜虛動直하고 靜虛則明하고 明則通하고 動直則公하고 公則溥하니 明通公溥庶矣乎인저’ ‘朱子曰 此章之旨最爲要切하니 學者能深玩而 力行之則 有以知無極之眞兩儀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 日用間自無別用力處矣리라

平巖葉氏曰 一者純一而不雜也湛然無欲心하야 乃純一靜而 所存者이면 人欲消盡故하고 虛則生明 而 能通天下之理 動而所存者하야 天理流行故하고 直則 大公而 能周天下之務하야 動靜惟一하야 明通公溥庶幾 作聖之功用이라

勉齋黃氏曰 寂然不動心之體也事物未接思慮未萌하야 湛然純一如水之止하고 如衡之平하면 則其本靜矣蔽交於前하면 其中則遷이니 情慾熾而益蕩하야 感物而動者旣失其節이오 寂然不動者亦宜紛紜膠擾而 不能以頃刻寧하야 動靜相因하야 展轉迷亂하야 天理日微하야 人欲日肆矣主靜者所以制乎動하고 無欲者所以全乎靜이니 周子之意而 亦有所自來也其背 不獲其身 行其庭 不見其人 主乎靜也 旦晝之梏亡 則夜氣不足 以存無欲則靜也

 

光風霽月 비가 갠 뒤의 시원한 바람과 밝은 달처럼 人品高潔하고 胸襟이 확 트이도록 하라 <周濂溪>

[黃庭堅 濂溪詩序] ‘周茂叔人品甚高하야 胸中灑落하야 如光風霽月이라

[屛銘發揮] ‘延平李氏曰 此句形容 有道者 氣象絶佳 胸中灑落卽 作爲盡灑落矣 學者 至此 雖甚遠 亦不可不常存 此體在胸中 庶幾遇事 廓然於道理方小進

朱子曰 灑落兩字 延平拈出 且要學者 識箇深造 自得底氣象 以自考其所得之淺深 大抵此箇地位 乃是見識分明 涵養純熟之效 須從眞實 積累功用中來 不是一朝牽疆著力做得

吟弄歸來 沂水에서 沐浴하고 舞雩에서 바람 쐬고 風月을 읊조리며 돌아오다

[論語 先進 25] ‘點曰 暮春者春服旣成이어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으로 浴乎沂하야 風乎舞雩하야 詠而歸하리이다 孔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하노라

, 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하야 隨處充滿하야 無少欠闕이라 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하고 而其言志則 又不過 卽其所居之位하야 樂其日用之常이오 初無舍己爲人之意하야 而其胸次悠然하야 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하야 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하니 夫子歎息而深許之하시니라

[屛銘發揮] ‘明道先生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하니 有吾與點也之意朱子曰 仲尼 顔子所樂 吟風弄月以歸皆是 當時口傳 心受的當親切處

 

揚休山立 陽氣萬物을 기르게 하여 흔들림이 없게 하라 <程明道>

[中庸 6] ‘曰 舜--- 隱惡而揚善하시며

[禮記 玉藻] ‘頭頸必中하며註 頭容欲直이라 山立하며註 如山之嶷然하야 不搖動也時行하며註 當行則行이라 盛氣顚()하야 揚休하며註 顚讀爲塡塞之塡하고 滿也讀爲陽하고 與煦同하니 氣體之充也言人當養氣하야 使充盛塡實於內息之出也若陽氣之煦物하야 其來無窮也玉色이니라註 玉無變色이라 以爲顔色 無變動之喩니라

, 盛聲中之氣 使之闐(성할전)滿其息 若陽氣之休物也. , 揚陽也 休養也 言軍士 宣怒其氣 塞滿身中 使氣息出外 咆勃如盛陽之氣 生養萬物也. 集說, 揚讀爲陽 休如煦同 氣體之充也 若陽氣之煦物 其來無窮也

[禮記 樂記] ‘摠干而山立 武王之事也

[朱子 明道先生畵像贊] ‘揚休山立 玉色金聲 元氣之會 渾然天成 瑞日祥雲 和風甘雨 龍德正中 厥施斯普

伊川撰行狀曰 先生資品 旣異而 充養有道 純粹如精金 溫潤 如良玉 寬而有制 和而不流 忠誠貫於金石 孝悌通於神明 視其色 其接物也 如春陽之溫 聽其言 其入人也 如時雨之潤 胸懷洞然 徹視無間 測其蘊則 浩浩若滄溟之無際 極其德美言 盖不足以形容 先生行己 內主於敬 而行之以恕 見善若己出 不欲勿施於人 居廣居而行大道 言有物而行有常 先生接物 辨而不間 感而能通 敎人而人易從 怒人而人不怨 賢愚善惡 咸得其心 狡僞者獻其誠 暴慢者致其恭 聞風者誠服 覿(볼적)德者心醉 其道之而從 動之而和 不求物而物應 未施信而民信 則人不可及也 上蔡謝氏曰 明道先生 終日端坐 如泥塑人 及至接物 則渾是一團和氣

 

整齊嚴肅 衣冠整齊하고 태도를 嚴肅하게하라

[史記 貨殖傳] ‘善者因之하고 其次利導之하고 其次整齊之하고 最下者與之爭이니라

[史記 太史公自序] ‘整齊度量’ [後漢書 班彪傳] ‘整齊其文

[三國志 魏志 武帝傳] ‘吾欲整齊風俗

[呂氏春秋 間選] ‘行陣整齊注 整齊 周旋進退也.

[白虎通 三綱六紀] ‘大者爲綱 小者爲紀 所以張理上下 整齊人道也’ ‘伊川先生曰 一者無他 只是整齊嚴肅 則心便一 一則自是 無非僻之干 此意但涵養久之 則天理自然明 又曰 嚴威儼恪 非敬之道 但致敬須從此入 朱子曰 伊川整齊嚴肅一段 是切至工夫 說與人.

答楊子直書曰 持敬不必多言 但熟味整齊嚴肅 嚴威儼恪 動容貌 整思慮 正衣冠 尊瞻視 此等數語 而實加工焉 則所謂直內 所謂主一 自然不待安排 而身心肅然 表裏如一矣

主一無適 마음을 한결같이 한 군데에 集中하여 雜念을 없애라. 程朱學修養方法. <程伊川>

[論語 學而 5] ‘敬事以信注 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敬事以信者敬其事而 信於民也. ‘伊川先生曰 一者無他ㅣㅏ 只是 整齊嚴肅則 心便一하고 一則 自是無非僻之干이니 此義但涵養久之則 天理自然明이라 又曰 嚴威儼恪非敬之道但致敬 須從此入이니라 又曰 人心不可二用이니 用於一事則 他事更不能入者하야 事爲之主也事爲之主尙無思慮 紛擾之患이나 若主於敬이면 又焉有此患乎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이오 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이라 且欲涵泳主一之意하야 不一則 二三矣至於不敢欺不敢慢하야 尙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又曰 閑邪更著甚工夫 但惟是動容貌 整思慮 則自然生敬 敬只是主一也 主一則 旣不之東 又不之西 如是則 只是中 旣不之此 又不之彼 如是則 只是內存此則自然天理明 學者須是 將敬以直內 涵養此意 直內是本

 

博約兩至 넓게 배우고 禮義로써 행동을 制約하는 두 가지를 다 지극히 하라

[論語 雍也 25] [論語 顔淵 15] ‘君子博學於文이오 約之以禮亦可以不畔矣夫인저

注 約要也背也君子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ㅣㅗ 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하니 如此則 可以不背於道矣리라 程子曰 博學於文而 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이니 博學矣又能守禮而 由於規矩則 亦可以不畔道矣리라 果齋李氏曰 先生之道之至 原其所以臻斯域者無他焉 亦曰主敬以立其本 窮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 而敬者 又貫通乎 三者之間 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故其主敬也 一其內以制乎外 制其外以養其內 內則無二無雜 寂然不動 以爲酬酢萬變之主 外則儼然肅然 終日若對神明 而有以保固其中心之所存 及其久也 靜虛動直 中一外融 人不見其持守之力 則篤敬之驗也 其窮理也 虛其心 平其氣 字求其訓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則不敢求於後 未通乎此則 不敢志乎彼 使之意定理明 而無躁易能躐之患 心專慮一 無貪多欲速之蔽

 

淵源正脈 學問 傳承正統이 될 것이다 <朱子>

[宋書 93 雷次宗傳] ‘于時師友淵源 務訓弘道

[宋史 434 蔡元定傳] ‘此孔孟正脈也

 

定齋 柳先生曰 古之聖賢 其任道也重 雖謙虛退讓 而孔子言 文王旣沒 文不在玆乎 孟子又自言 承三聖之功 盖不如是則 將使道爲虛器 而人終莫能至矣 降自周程朱子 其意亦 自有不可辭者 退陶先生 一於遜讓 而至屛銘一篇 其自任之重 又可見矣 上自堯舜 下至考亭 皆提其要領歷敍 而止其辭 若曰 無有乎己也 而聞而知之 則其人焉 若其傳付之重 又在門人之賢者 鶴峯金先生是也 先生嘗曰 金其學精而行高 五目中未見其比 後有大山李先生 爲之分揭銘辭 各引本文 因亦類附 闡其旨歸 末又係之以退陶言行 且曰 金先生 早歲聞道 卒得淵源 授受之旨 盖有諸子所不能與聞者 此其銘 述若發揮之本末也 輿議以爲 不可以置諸巾衍 將付之剞劂 俾致明識于下 方遂忘其僭畏 而謹書之

 

於休 我退陶夫子 上紹考亭之緖 下繼無窮之學而 歷敍堯舜以來 相傳心法 彙爲屛銘 以與鶴峯金先生 萬世心學之淵源 無以易此 我先君子 大山先生 覰夫子之接 鶴爺之緖 發揮屛銘章句而 訓釋之 炳如昏衢之燭 指南之車矣 夫子之功 於是爲大而微 先生亦 莫能因其語而 得其心也 於乎媺矣 先生嘗手書一冊 以與后山李先生 其授受旨訣 前後一揆也 晩生蒙學 何敢與議於其間耶 特以 后翁祀孫 基洛氏 以重明爲吾祖之孫 命爲一言之識於後 爲兩家後孫 承世守之資 如琬琰拱璧云爾則 重明何人而 敢爲是哉 再三辭避 終不獲命焉則 略綴當日單傳 密符之意 以塞慈孫之請而 抑僣且妄也 於何所迍其誅哉 謹書此以歸之 庚子榴花節 不肖後孫 重明謹識

[退溪集 卷第 四十四 箴銘 啓明 八 3681] [鶴峯集 附錄 卷三 紀念 亨 1382] [大山全書 三 屛銘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