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건너뛰기

朝鮮韓文選__坤-(7)

운영자2 2021.02.12 17:54 조회 수 : 2

辨堪輿說

 

海左 丁範祖

 

爲堪輿之說者曰 人之禍福 本於葬地吉凶 而世之人 信其說而爭奔走焉 何其迷惑之甚也 夫人生禀於天 故凡年壽短長 窮達貧富 康寧疾弱 皆天之所定 而不可移也 然而惠迪吉 從逆凶 故爲善可以獲福 爲惡可以獲禍 盖天道福善禍淫 故報以類應 其理當然也 苟或爲善 出於徼福 則福未必獲 以其有私也 今其說曰 葬地誠吉 殀可壽 窮可達 貧可富 無後可有後 而葬地誠凶 壽必殀 達必窮 富必貧 有後必無後 苟若是也 天命不可必 人道不可準 而坎中片土 土中枯骨 獨可以回斡 禍福之權耶 苟若是也 聖人何爲 而不先爲此說 而以勸誘群生 使去危而就安 避凶而趍吉 而又何若爲惠迪吉 從逆凶 福善禍修人事待天命等說 而徒紛紛如此也 謂聖人之智 不及堪輿之技耶 苟若是也 權家勢族 所以擇地卜葬 宜其盡吉祥 而何其子孫 或窮廢 或短折 或刑戮者有之也 委巷庶民 負尸而出 逢阜而窆者 何其子孫 或貴顯壽考 福祿洋溢者 有之也 若曰 地有吉凶 而得之有數 則又何朝葬夕發 窮山搜壑 而冀其必得也 今其說曰 葬山結穴之妙 千里行龍 不出一席之地 故方位向背 差之毫釐 吉凶判異 苟若是也 周禮 天子之葬 世葬一山 而宗支之祔 序以昭穆 左昭右穆 各有定位 其不拘向背毫釐 可知謂周公之聖 葬其君父 而不能致謹也乎 然而周家 歷世久長 子孫衆多 後世莫及焉 彼其說不足徵可知 今之人不信周公 而信堪輿之說 何也 夫證之天道而甚悖 驗之人事而甚逆 參之聖人之制 而甚戾如此 而世猶甚惑何也 愚者不足道 讀書號有識者 或不免焉 又何也 夫人死而葬 骨肉歸于土 帖然與土俱化者 物之常也 故孝子之欲安其親也 坎之欲深 封之欲崇 不震不驚 萬歲是保者 愛之至也 故非有丘崩 水沈之患 則君子不改葬焉 所以安之也 故防墓崩 夫子泣之曰 古者不修墓 言謹之於礽 弗當復有事也 今之君子之葬親也 甲曰吉則葬於斯 乙曰凶則發之 乙曰吉則葬於彼 甲曰凶則發之 葬發無常 體膚不着土 或逢水而葬曰 水有吉水 見石而葬曰 石有祥石 或葬之懸崖絶巘 窮林鉅壑 豺虎之窟 歲時不得展省 或葬之異域遐方 千里夐絶 魂魄孤傷 子孫寢失其處 或偸葬他人塚傍 倉黃顚沛 掩坎無狀 而往往鬪爭擊撞 轉屍于壑 嗚呼是可忍耶 然而問之則曰 吾欲擇地 而安吾親也 人孰不知 是出於富貴利達之慾也 而敢諉以親乎 人可欺 天敢欺乎 夫貨父母祖先之骸骨 而市富貴利達也 設令 地可以富貴利達人 而斯人而可以富貴利達也 則地必陷焉耳 國朝文明 非有楊墨老佛 異端之害而學士大夫 修明人紀 談道德禮義 可謂盛矣 彼堪輿之說 怪迂誕妄 不足以移人 而奈之何 擧一世而趨之 其陷溺心志 傷倫敗俗 甚於楊墨老佛 竊爲士大夫羞之 士大夫行己正直 敎子孫孝悌忠信 如此而獲福則恒也 不幸有禍患 此命也 奈之何迷惑於 怪迂誕妄之說 而自陷於傷倫敗俗之科哉

 

遼野日出記

 

耳溪 洪良浩

 

余東海人也 屢見日出於海上 嘗謂天下之 觀日出者 莫我若也 今年以使事如燕 涉遼野七百里 每背日西行 不得見其出入也 及到瀋陽 路折而南 晨起野行 微覺曙色 自東而來 顧而視之 忽見紅日 湧出地中 廣輪之大 光芒之盛 視海上尤近而明焉 始知觀日出者 無定所無常形 海居者謂之出於海 野居者謂之出於野 山居者謂之出於山 惟隨人目而異其境耳 然余獨謂 日者麗乎天 何嘗有出哉 特以晝夜而有是名 晝則行於地上 夜則行於地下而已 夫豈有入海之理 古之謂咸池 扶桑之說者 皆妄耳 近世泰西之人 始作坤輿之圖 明言海在地中 彼嘗乘舟而窮海者也 其言誠有據矣 世之該天地者 奇其說 乃謂前人所未道 余則謂聖人已先知之矣 中庸之論 地體曰 載華嶽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洩 言地力之能載山海也 孟子亦言 禹之治水曰 水由地中行者 順水之性也 盖水者依土而行 乃其性也 豈有行於地外之理乎 易曰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夫水生於天 而成於地 地者盛水之器也 水止於地中 於卦爲兌 其象爲澤 海則澤也 以此觀之 四海之水 皆在大地之內 而日月之行 未嘗出於海也明矣 中土之人 皆在海內 故疑其出於海也 安能知其麗天之日 常出於地上也 然則前日之觀於海者 非日出之所也 今日之觀於地者 乃日出之正也 今以後 始謂天下之 觀日出者 莫我若可也

正宗大王諡狀

 

耳溪 洪良浩

 

國王姓李氏 諱某() 字某 莊順王之孫 以壬申 九月二十二日 王生 始莊順王長子 恪愍王某以世子 戊申卒 次子某封世子 壬午又卒 有子卽王也 初封世孫 莊順王 命爲恪愍王後 丙申 莊順王薨 王奉大朝命 承襲 奏請追尊先世子爲王 母妃趙氏 左議政豐陵府院君 文命之女 本生母洪氏 領議政 鳳漢之女也 王幼有異質 聰睿絶羣 器度岐嶷 莊順王奇愛之 常置左右 敎以文字 聞一知十 過目不忘 孝經小學語孟毛詩諸書 次第通貫 文理日就 不待勸課 孜孜不懈 辛巳 齒于學 謁先聖 禮容嫺雅 講音淸暢 環橋多士 莫不延頸而拭目焉 是歲行冠禮 妙選經術之士 文學之臣 列置僚屬 日夕討論 俾盡輔導之責 自是 知見日廣 識解益精 六經諸子 史傳百家 博涉旁通 靡不掇其要而會其歸 宿儒老師 亦不能企及 壬午 行嘉禮 王妃金氏 左參贊 淸原府院君 時黙之女也 莊順王 年高倦勤 乙未 命王代聽機務 王懇辭不獲 裁決庶政 莫不當理 國人咸服 莊順王 寢疾經年 王日夜焦憂 扶持調護 不解冠帶 旣革 遣大臣 禱于廟社山川 及遭大慽 哀毁踰制 祖王妃 奏請承襲 大朝降勅曰 王妃金氏奏稱 爾自幼聰明 性敦仁孝 夙有長人之德 爲國人所願戴 請冊承襲 朕俯循輿情 特許所請 玆遣官賫詔 誕告爾國 封爾爲朝鮮國王 謹理國政 封爾妻金氏 爲國王妃 佐理內治 並賜誥命 綵幣等物 爾宜永矢靖共 懋纘承於侯服宣忠順 作屛翰於天家 欽哉毋替朕命 於是 大臣禮官 齊請嗣服 王號哭不許 及百官庭請數日 然後始勉從之 受羣臣朝于崇政門 逮至發靷 步出宮門 中夜露立 哭不絶聲 朝夕祭奠 必皆躬親 哀動左右 王旣卽阼 勵精圖治 克遵先猷 發號施令 動合羣心 百工率職 四境無虞 民情大悅 翕然稱明主焉 上奉祖王妃 曁本生慈母 昧爽必興 冠帶問起居 承顔順志 誠孝無間 左右怡愉 忠養備至 宮闈之內 和氣藹然 生辰及歲時 錫類之恩 遍逮羣下 朝士與庶人耆老 或加資級 或賜米布 民皆興於孝 其奉先也 宗廟禴嘗 輒皆躬行 致齋虔誠 省牲滌器 一一親視 徹宵將事 致慤著存 在位執事 莫不駿奔肅敬 率禮無愆 或有故攝行 則必手傳香祝 離次齋居 遣近臣 儆察禮式 明燭以坐 待其歸奏 虔奉園寢 輪行展省 一草一木 無不愛護 至於本生之親 常以未逮千乘之養 爲窮天之痛 別建廟宮 月必瞻覲 歲謁衣舃之藏 以致攀慕之誠 每於拜省之時 涕淚汍瀾 近臣不忍仰視 銜恤茹哀 終身如一 而祀享之禮 一遵程子定論 隆殺有節 情文允協 咸仰孝思之通神 敻越往牒矣 以至國社山川百祀 莫不致敬遵禮 上辛祈穀 每歲親行 階設儀天之器 庭竪占風之竿 夙宵對越 雨暘順軌 或有水旱之災 圭璧徧擧 殫誠盡心 故孚感如響焉 若夫事大之禮 尤極盡誠 謹修侯度 愼簡使价 時節朝請 未嘗愆期 進獻方物 身親檢視 凡遇慶賀 或蒙恩典 別遣大臣 以伸頌感之忱 詔使之來 特命上卿 遠逆境上 館待之節 饔餼之需 虔潔敬愼 及到王城 親迎郊外 宴饗備禮 送亦如之 克致恪恭之誠 以是最被高宗純皇帝 眷恤之德 視同內服 寵賚便蕃 特賜御筆御詩福字寶箋 以推敷錫之化 引接陪臣 每詢安否 至及於嗣續之喜 冊儲之期 恩禮曠絶 逈出尋常 匝域臣民 至今感戴 若其好學之誠 根於天性 心無二用 手不釋卷 聽政之暇 日有課月有程 夜分不輟 上溯堯舜傳授孔孟謨訓 下及宋賢心性之說 微辭奧旨 無不心悟體驗 折衷異同 發前未發 辨析羣疑 洞徹大原 嘗謂孔子以後集大成 惟朱子而已 推尊敬慕 專心誦法 隻字片言 蒐羅裒集 常目在案 融會貫通 動靜語黙 不違繩墨 政令施措 皆合典謨 此其平生學問之本領 而致明體達用之效者也 於以反躬實踐 檢身如不及 制行有常度 不邇聲色 不喜遊畋 宮室衣服 一從樸素 常居卑狹之室 每御澣濯之衣 盖其素性 初非勉强而然也 發爲文辭 出言成章 敎令一下 人皆莊誦 凡有著作 若決江河 浩瀚醇雅 自中軌範 義理明暢 文采彬郁 綽有周漢之法 一洗叔季之陋 建閣于內苑 貯祖先謨訓 古今圖書 簡選一代博學宏詞之臣 日與講論經史 參贊治敎 又設講製之法 勸課文臣 親自考正 才彦蔚興 雖在燕居 召接士大夫之時常多 而暬御近習 未嘗廁於其間 以至縫掖之儒 聚之學宮 敎導作成 間年躬謁先聖 釋菜視學 論經設科 月朔則講書課製 身任君師之責 悉遵成均之制 士習咸正 文風大振 乃於暇日 編纂羣書 手自點選 發揮聖賢之微言 闡明道學之淵源 此乃推躬行心得之餘 嘉惠後學者也 若其勤政 則寢殿書揭無逸篇 以自警省 每日視朝 未明求衣 羣有司各執其職 進前奏事 親自剖決 日晏乃罷 而或有民事之急者 雖値深夜 許令直奏 以爲生民休戚 專係近民之官 監司守令之差遣也 輒召接面飭 或有因事赴朝者 亦卽引對 問民疾苦 詢年豐歉 時遣御史 廉察幽隱 刺擧非法 嚴贓汚之律 獎廉謹之吏 德澤下究 蔀屋安堵 廣開言路 翕受敷施 雖有直斥闕失 犯顔不諱者 亦必包容寬假 未嘗有以言獲罪者 而時或下令求言 無遠不達 若遇災沴 則避殿減膳 罪已修省 惕然警動 不敢遑寧 求賢如渴 用人無方 不以疎遠 惟器是使 故一藝寸技 各效其長 草野寒畯 無不彈冠競進 嚴飭朝臣 寅協和同 莫售朋比之習 咸囿平蕩之治 或有干紀犯憲者 雖在貴近 一斷以法 王綱於是振肅 深懲史牒戚畹干政之弊 告戒斂戢 以盡全保之恩 至於宦寺之類 只備灑掃之役 不任職事 毋敢與外臣交話 家法之嚴 有如是矣 常謂諴小民爲祈天命之本 發政施仁 必以正經界 勸農桑爲先 改正田案 頒降農書 野無曠土 田無濫稅 每於歲首 別下敎命 申飭牧守 身作田畯 勸耕借種 無或愆期 若値旱澇之時 輒下蠲減之令 詳察災荒 發倉賙饑 移粟往哺 至發內帑 助其不給 罔有流散捐瘠之類 以至窮民之婚葬過時者 採聞資給 孤穉之顚連道路者 收養保活 民塚之頹圮露骸者 官庀掩瘞 山虞之獵貢 海氓之魚稅 或罷或損 俾無一夫之失所 方伯守宰 一或犯科 勘以重法 以勵具僚 故窮峽絶海之間 道無竊發 戶不夜閉 惠澤洋溢 民皆樂生 又謂刑者 輔治之具 嗣服之初 首定笞杖之式 印行欽恤之典 尺寸無違 情法曲當 每斷死罪 三覆閱實 必求傅生之路 以盡哀敬之義 祈寒盛暑 則疏放輕囚 掃滌囹圄 俾無瘐病之患 爲治之法 心先於正俗 正俗之道 莫大於孝悌 故以身先率 自家而國 朝廷敦禮讓之風 閭里謹少長之別 而申明敎條 頒示中外 採輯古昔哲行懿蹟 編書刊布 家諭人誦 服習爲常 郡縣行鄕約之法 黨塾肄飮射之禮 德敎所被 莫不觀感而興起 風俗駸駸丕變矣 又以褒獎名節 爲立敎勵俗之本 前代守節之臣 本國立慬之士 曁夫閭巷孝烈之卓異者 搜訪表揚 大則贈官錄後 小則旌閭給復 樹之風聲 人皆激勸 至若僧尼巫覡之屬 一切禁斥 俾不得出入城闉焉 於是化行俗美 政成治定 踐阼二十餘年之間 日愼一日 乾乾不懈 不幸於庚申六月感疾 方在寢席 猶問左右曰 事關民憂者 毋滯卽告 二十八日 大漸 薨于昌慶宮之正寢 春秋四十有九 臨終 大臣近臣禮官俱入侍 是正終之禮也 自王都士庶 至于窮巷幽谷婦人孺子 莫不奔走號哭 如喪父母 可見至仁厚澤入人深也 元嗣某以曾祖王妃命 權署國事 嗚呼 王以聰明英達之姿 有純粹光大之德 典學之念 罔間終始 律身之嚴 一循聖訓 窮理則造高明溥博之域 反約則極精微縝密之功 動作不踰規繩 辭命皆可師法 此乃前古后王之所罕聞 而大德宏規 臣隣莫能形容摸寫者也 試言其見於行事 則孝爲百行之源 而事親有格神之誠 仁爲衆善之長 而愛民若赤子之保 窮經闡性命之奧 立政明王覇之分 崇正學而斥邪說 建大中而敍民彝 文章煥乎黼黻 聲烈流於金石 環東土數千里 無不沐浴乎膏澤 衣被乎光華 皇天竟靳遐齡 未及見久道化成之懿 臣民之痛 曷有其極 詩曰 瑟兮僩兮 赫兮咺兮 有斐君子 終不可諼兮者 道盛德至善 沒世不能忘也 其斯之謂歟 於乎盛矣 [耳溪集 卷三十六 諡狀] *諡 文成武烈聖仁莊孝大王 大韓帝國 1900 追尊 宣皇帝 健陵

 

伯夷論 上

 

燕巖 朴趾源

 

史記 武王伐紂 伯夷叩馬而諫 武王旣改殷命 伯夷耻之 餓死首陽山 論曰 伯夷之諫武王 不見於經 此齊東野人之言 而司馬遷 取之以爲之史 此不足信也 雖然 信斯書也 容有可議 夫伯夷者 所謂天下之大老賢人也 西伯嘗禮養之 當是時 左右欲兵之 嗚呼 而先王禮養之臣 而天下之所謂大老賢人也 而左右直欲兵之於前則 武王尙謂非我也兵也 向微太公 伯夷其免矣乎 昔伊尹 一夫不獲其所 若己推而納之溝中 殺一不辜而王天下不爲 是亦武王之志也 將號於天下曰 商民不獲所 然而周之將興也 大老賢人者 不獲其所則 武王之得天下 將自不獲所始 又號於天下曰 商棄老成言 然而周之將興也 大老賢人者 諫其不義則 武王之得天下 將自不聽諫始 又號於天下曰 商殺不辜 然而周之將興也 大老賢人者 不得其死則 周之有天下 將自殺不辜始 夫此三者 武王所以伐人者 而懵然而不自顧耶 武王釋箕子之囚 封比干之墓 式商容之閭 獨不致意於伯夷 玆曷故焉 嗚呼 其生也 禮養之如文王 其去也不臣之如箕子 義之表章之如商容 其死也 封之如比干可也 吾故曰 湯伯夷武王同道 爲其爲天下後世慮也 湯放桀而天下逌然而莫之怪 則湯固已慮之曰 吾後世以吾爲口實 武王乃踵而行之 天下又逌然而不怪 則其爲後世慮 誠大矣 故伯夷之非武王 非非其擧也 明其義而已矣 武王之不封伯夷 非忘之也 顯其義而已矣 其慮後世天下同也 嗚呼 禮養之不足 以明其義於後世也 表章之不足 以明其義於後世也 不臣之不足 以明其義於後世也 封之不足 以厚伯夷也 [燕巖集 卷三 論] [韓國文集叢刊] 252

 

 

 

毋計獲箴壬子

 

川沙 金宗德

 

發憤忘食 後獲先難一揭宗旨 片心如丹 居易竢命傳受家法 有事勿正 庶幾企及 深造以道 進必盈科 有起江都 大漢名家 正誼明道 勿計功利 所以樹立 卓越諸子 堂堂武侯 匪公誰依 鞠躬盡瘁 死以爲期 嗚呼大哉一言符契不屑逆覩利鈍成敗 立得此心 可希聖賢 如何俗學 以效爲先 求功而勉 功遲則已 爲名以孜 名晦則止 外面修飭 內實欲私 隨處露見 智者乃知 我從師門 遡求東退 而及晦庵 爰曁程氏 萬古一訣 修平本心 嗟我同志 莫勞別尋 [川沙先生文集 卷之十八 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