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건너뛰기

朝鮮韓文選__坤-(8)

운영자2 2021.02.12 17:55 조회 수 : 4

毋欲速箴

 

川沙 金宗德

 

天地之道 本之於漸 苟不循序 天墜坤陷 泰山土壤 河海細流 一陽成乾 微蕾榮敷 功在溫故 妙極深造不達亂大 月將日到 銖累寸積 盈科成章 雖曰發憤 亦戒速成 勉以行法 卽繼竢命 今一明一 窮格久永

鈍功退後 工夫最要 自然有得 江河潤枯 百年之內 亦多歲月 不怠不荒 只竭自力 明之又明 新之又新 積之又積 因之又因 假借者眞 生硬者熟 意味雋永 沈潛濃郁 俛首孜孜 任他後功 有得無得 不干我衷 如何世學 常若有急 操之强把 行之徑約 錯認汲汲 徒自憂愁 興闌力弛 旋 用放休 我告吾黨 願思悠久 惟恐不及 亦主緩厚 [川沙先生文集 卷之十八 箴]

 

李際可秉運字辭庚子

 

川沙 金宗德

 

氣以轉運 物開而昌 道以承化 時出而當 天人之際 二五之會 感應通孚 信順斯沛 靜思厥由 博厚本原 弘大能受 沈靜可存 規模宏遠 持守嚴密 敬貫知行 無間或失 臨深履薄 戒懼謹微 曾聞夫子 以至于思 際玆承垂 可無膺服 退然自卑 令聞洪澤 通神光四 衣若不勝 而我縮氣 共勉兢兢

髦士伊始 宜以純嘏 受保永世 字曰際可 [川沙先生文集 卷之十八 銘]

渤海考序

 

冷薺 柳得恭

 

高麗不修渤海史 知高麗之不振也 昔者高氏居于北 曰高句麗 扶餘氏居于西南 曰百濟 朴昔金氏居于東南 曰新羅 是爲三國 宜其有三國史 而高麗修之 是矣 及扶餘氏亡高氏亡 金氏有其南 大氏有其北 曰渤海 是爲南北國 宜其有南北國史 而高麗不修之非矣 夫大氏者何人也 乃高句麗之人也其所有之地何地也 乃高句麗之地也 而斥其東斥其西斥其北 而大之耳 及夫金氏亡 大氏亡 王氏統而有之 曰高麗 其南有金氏之地則全 而其北有大氏之地則不全 或入於女眞 或入於契丹 當是時 爲高麗計者 宜急修渤海史 執而責諸女眞曰 何不歸我渤海之地 渤海之地 乃高句麗之地也 使一將軍往收之 土門以北可有也 執而責諸契丹曰 何不歸我渤海之地 渤海之地乃高句麗之地也 使一將軍往收之 鴨綠以西可有也 竟不修渤海史 使土門以北 鴨綠以西 不知爲誰氏之地 欲責女眞而無其辭 欲責契丹而無其辭 高麗遂爲弱國者 未得渤海之地故也 可勝歎哉 或曰 渤海爲療所滅 高麗何從而修其史乎 此有不然者 渤海憲象中國 必立史官 其忽汙城之破也 世子以下奔高麗者 十餘萬人 無其官則必有其書矣 無其官無其書 而問於世子 則其世可知也 問於隱繼宗 則其禮可知也 問於十餘萬人 則無不可知也 張建章唐人也 尙著渤海國記 以高麗之人 而獨不可修渤海之史乎 嗚乎 文獻散亡幾百年之後 雖欲修之 不可得矣 余以內閣屬官 頗讀秘書 撰次渤海史 爲君臣地理職官儀章物産國語國書屬國九考 不曰世家傳志 而曰考者 未成史也 亦不敢以史自居云 甲辰閏三月二十五日

 

布川山水記

 

凝窩 李源祚

 

州之西峽 當佛靈伽倻兩山之間 北曰雙溪 南曰布川 雙溪發源於修道 緣溪上下 有靑巖武屹立巖捨印舞鶴諸勝 布川發源於甑峯 歷赤溪葛谷新坪沙梁竹溪諸村 到泉倉與雙溪合 以山則修道深而甑峯淺 以水 則雙溪大而布川細 故寺刹亭觀之占據 冠盖杖屨之遊賞 每於彼而不於此 造物之劑量 匪有意於其間 而人情之取舍 自不得不爾也 余蚤涉世路 而材短力淺 自知甚審 衆所犇趍之地 每低一頭退一步 不敢爲爭名射利之計 而僥倖叨冒 至於秩緋玉 而廩牧伯 則分已踰齡已暮 而四方之志倦矣 欲營一菟裘於山水之間 以送老焉 遂捨雙溪而入布川 其出與處 一是低頭退步 不欲與人競也 然就其中 味衆人之所不味 則淺未始不如深細 未始不如大 况其山之幽 水之淸 石之奇 有未必多讓 而或勝焉者耶 過州治三十里 到獐山 卽兩水合襟處 下流有寒岡臺鳳飛巖 望之如畵 由獐山沿溪而上 到法林橋 是爲入山

第一曲 橋東 數里有牙田里 溪自沙峴來 有瀑甚奇 余初擬作亭於其上 以逼仄已之 橋西緣溪而路 卽布川洞口也 兩山對峙 水流其間 只通一線棧道 每過一曲 上下關鎖 不知其外 到石塔洞 始窈而廓 陂陀四袤壟相望 沙梁新坪古村也 民俗淳庬 力穡薪槱 上下赤溪 以鐵器資生 葛谷多寓民新構 山中一樂土也 自法林距上流十餘里 其間多奇勝

第二曲曰 槽淵 石嵌如槽 水淸如玉 鯈魚往來游泳 見人不驚

第三曲曰 九老洞 白石盤陀 古木蔭其上 昔有鄕老九人 同遊刻而誌之

第四曲曰 布川 石上有紋深靑色如曬布 不見其端 往往遇石而露 布川之名以此

第五曲曰 堂瀑 溪傍有大石 平鋪如堂 廣袤數十步 村氓滌場打穀 山凸處 壁立數丈 水噴薄如雷 花木覆之

第六曲曰 沙淵 山勢少拓 嶺上多深松 始見人家十餘 背山臨流 卽沙梁村也 衆溪合流 兩崖有石如砌 可磯而漁

第七曲曰 石塔洞 至是山益拓水益駛 有酒店數戶 倚巖而屋 俯臨淸瀨 遙把嵐翠可喜也

第八曲曰 盤旋臺 新坪村傍 有阜穹然 臨溪上多喬木 每歲坊民聚會 讌飮於此 泉甘土肥 尤宜隱者之所盤旋 故余以是名之

第九曲曰 洪開洞 卽余所卜築處也 雙瀑分流 衆石碁置 四山環擁 林木翳如

余亭在西崖面陽 水石之勝 隱居之樂 別有記 過此則 伽倻最上峯也 余方攜書臥雲 收拾桑楡 以爲晩暮塡補之計 或庶幾賴天之靈 更進竿步 闚古人之堂奧 則武夷仙靈之境 當以伽倻上峯爲期 未經歷者 姑闕之以俟 豁然眼窮之日云 辛亥季春 晩歸亭主人書

洪冑永墓誌銘

 

俛宇 郭鍾錫

 

洪氏義興舊望也 麗朝平章事 諱鸞爲上祖 後有門下舍人諱魯 遊圃隱鄭文忠先生之門 見時事不競 歸隱以自靖 子孫世以文行相傳承 近世有諱冑永 字元之孝子也 沒而葬于郡南深志谷 卯向之原 其孫黙 蹐余門謁以幽誌 敬按之曰 道升公之曾祖也 曰漢宅祖也 曰象夏考也 廣陵後人 李舜中之女 其妣也 純廟壬戊生 生七十二而終 自髧已能順親志 受孝經小學 學舍去家遠 猶晨夕定省 風雨 未嘗廢 九歲丁母憂 泣血終制 繼母全州李氏入 事之如母 李氏感之 亦愛踰己出 纔成童 家甚窘 無以資生 乃歎曰 爲子而可令父母凍餒乎 遂業耕樵以爲養 褐不掩骨骭 而親有重裘 糠不充飢 而親有餘味 嘗傭他郡 聞母病急趨 見三鮒游於斷溝 取以歸煎 進之母良 已後値生朝 負米遠歸 路有鴞雉 墜于前 持以供饌 父病累月 百餌無靈 醫云狗膏最良 念無以自辦 將謀于親知 乘夜越大山谷 虎搶狗而過 驚棄而遁 擔致之父以果瘳 其靈異之應類如此 嘗採薪人家山藪 爲人所躡 將攘之 山叟曰 此孝子也 採薪爲燠其親也 縱斫我壽板 不可禁也 其感於人 又如此 公平生不自言其蹟 沒之後 其宗老一人 始對衆歎息 道其實甚詳 鄕人士 皆讚仰之 無異辭曰 孝者順德也 公平生接人也恭 待物也寬 以今觀之 皆順德之推也 公娶慶州崔善鎭女 生三男祺皥祺熙祺舜 一女嫁李載岳 孫男允燮千燮 黙三房出餘幼 國之㫌孝常典也 今無國矣 可㫌於兆庶之口耶 又可銘以徵之 竢來古之㫌於無窮耶 銘曰 人爲萬物之靈 而孝爲百順之本 以萬靈而敦百本 彼潛者飛者走者之奔走 而效其誠 盖有不期然 而莫能遁者矣 而況於人之與人 其性不相遠者乎 人惟自盡其性 毋曰物理之冥而隱也

祭川沙先生文

 

損齋 南漢朝

 

漢朝自省事以來 盖聞湖學之盛 甲於東方 遊其門者 皆爲己向裏 從事古人之學 而若其篤實剛溫 深得師門之推許 惟在先生 先生學問 造詣之深微 雖非後學之所敢議到 而卽此而求之 亦可以認得 制行造德之大槩矣 漢朝氣浮心麤 失學迷方 平生悔吝 多在粗厲 夙聞先生之風 而悅之切 庶幾供灑掃於門庭以模範 其萬一少砭 其氣質之病 而十年之內 三次進見 皆不過隨衆備禮而已 一未能從容審視 如公明宣之居 曾門以到于今倀倀 而山樑遽頹 此固小子之所私恨 而先生歿之前一歲 東巖柳公棄後學 歿後數月 后山翁又厭世 世所謂湖門三老者 先後凋零 使後生小子 無所考德而問業 抱遺經而莫質 立迷道而無歸 此又吾黨之所共痛恨 而世道士習 日趨夸毘 莫知其所終極 以先生憂道之切 亦必惄焉 歎傷於冥冥中矣 [川沙先生文集] 附錄 卷四 3-1847

 

川沙金宗德先生不桃告由文

柳川 李晩煃

 

小少志學 雋偉嚴肅 行遠登高 如矢湊的 內外輕重 判然有別 立雪湖門 親承旨訣 春風座上 覿德心醉 門路旣正 坦坦率履 三省自治 四勿請事 中庸費隱 大學格致 孝悌忠信 性命理義 心解力行 有進無止 博不務泛 約恐失鄙 德崇業廣 主敬窮理 積之在躬 闇章錦美 函筵推詡 篤實惟子 孔門三千 惟一曾氏 往古來今 道一而已 浩大淵源 接響泣泣 九皐聲聞 除書乃至 有來摳衣 隨材成器 今距易簀 奄過百祀 立齋勉翁 紀行銘隧 稱揚德美 本末該備 理報斯件 再絶鬯嗣 藐玆來孫 亦旣免喪 祀禮有限 合遷長龐 士論僉同 不桃攸當 今古多行 援例可詳 玆庸吉蠲 籩豆式將 襟紳齊會 肅恭濟蹌虔告闕由 如在洋洋 [川沙先生文集] 附錄 卷四 3-1894.

先生解

 

泛軒 金圭洛

 

古之學者 必有師 師者卽先生也 士農工技 皆有先生 其敎殊其致一也 士之爲師者 有道而可傳於人 有德而可行於世 有儀而可範於人 有言而可立於世 有學而可授於人 有位而可重於世 然後 開函筵設皐比 以來四方遊學 彼學者 亦必束修而 摳衣負笈而受業 恐恐然惟其敎是學 惟其行是效 信如四時 望如星斗 其道孔孟程朱 其敎禮樂象數 其文經天緯地 其言日用常行 上而治國平天下 下而格致誠正 內而事親敬兄 外而用兵籩豆 耳提而面命 心得而服膺 可以爲聖爲賢 爲端爲雅 是之謂先生 爲先生 弟子稱先生者 正於名順於稱矣 工匠之謂師 規矩繩準 極盡其巧 得於心而列於目 應於手而措諸事 執丈而入千章之林 百車之材 度修短量巨細 爲杗爲桷 爲航爲棹 爲輪爲輻 一擧目而 方圓平直 不失其宜 然後 彼學者 亦必受其業而 欲臻其法 從其敎而 欲得其巧 孜孜焉 運心算用 目巧則 可以起 高樓廣廈 可以作 舟艦車轍 是之謂先生 爲先生 弟子稱先生 無愧於名 不爽於稱矣 醫之爲師察五運六氣之流行 診五臟六腑之經絡 量氣質之虛實 計年紀之老少 又知其源委之淺深 根祟之久近 試之以劑 投之以藥 品百草而 知五味之補瀉 察萬病之宜 四時之用捨 君臣而 得左右之補 外內而 用奇正之法 然後 彼學者 亦必受其術而 欲盡其神傳其業而 必責其效 勉勉焉 着於心 通乎靈則 可以濟人於夭札 可以躋世於壽域矣 是之謂先生 爲先生 弟子稱先生 實於名而 稱於稱矣 今之士子則不然 不論其人 道德學術 名位之如何而 才授句讀 才解蒙學 正韓子所謂 非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然而學者 稱之而固然 師者應之而泰然 反不如匠 宜不得其人則 不肯稱者稱之 其可怪也歟 洪氏子某 尹氏子某 年已成童而 從余受十九史 往往稱先生 聞來不啻若 面承火而 背沾汗也 爲之說而解之

 

 

泛軒自銘 竝序

 

泛軒 金圭洛

 

愚者 名圭洛 字仲瑞 姓金氏 新羅宗姓 高麗太子詹事 義城君 諱龍庇之后也 中世 贈太宰 號淸溪 諱璡十二世孫也 司成 號藥峯 諱克一十一世孫 崇禎處士 號瓢隱 諱是榲九世孫也 兩司馬 號臥溪 諱聖欽六世孫也 次山諱就運 裕軒繼壽曾若祖也 成均生員 號吉軒 諱鎭明考也 安東權氏 丹陽禹氏 安東權氏先妣也 載書鍾恒永老外祖也 愚者 後權出也 年纔齔 喪考妣 鞠於伯嫂英陽南氏 疾痛顚躓必曰嫂嫂 人多憐之 稍長 受學于仲兄石老 諱健洛 三從兄聽澗玄洛 愚鈍强聒 不受鞭督而無成 丙子取進士昌原黃道夏女 有二男一女 自癸巳得奇疾 飮食便旋衣服 必須人 庚子卒於晩陰之寓舍 嗚呼 早失怙恃 備嘗艱楚 得於天者薄耶 累遭喪亂 困拂心志 値於運者厄耶 自少從學 卒無所成 是以自暴自棄也 東西流離 畢命於萬山叢磧之中 是固宜而固然也 噫銘曰

生而死天也 却慚負受中之天 死而名人也 已焉哉 無聞之人 歸而藏地也 吁嗟無可埋之地

百源書院 廟庭碑銘 幷序

 

星山 李憲柱

 

全歸堂 徐先生 百源書院 舊在公山之百安洞 其始創在肅宗壬申而 至高宗戊辰 自朝家有撤院之令而 玆院亦不免焉 迄今百有餘年 廢墟茂艸 過者爲之興嗟 往年己已 士林曁後孫 相與謀曰 世皆復院矣 何獨於先生乎不然 遂就道洞 先生平日所居全歸堂而 葺治爲院 院凡五架 制甚緊密 建祠曰景德 門曰由仁 工旣訖 揭以舊名 仍治一碑 將樹之廟庭 錄其事實 徵文於憲柱 謹按先生 諱時立 字立之 號曰全歸堂者 延陵李相公 好閔之所錫堂名者而 後人因以稱之 徐氏世居 大邱達城 達城君諱晉 先生之十二世祖也 後有達川君諱奇俊 達城君諱穎 貞平公諱鈞衡 龜溪先生諱沈 皆其名祖也 高祖曰 生員眉壽 曾祖曰 校官遇 祖曰主簿彦謙 考曰 通德郞 行遠 妣曰信川康氏 處士遠之女 先生 天植甚孝 自幼已知事親之節 年十五而遭壬亂 奉祖父母及父母 避兵于公山絶頂 以一身冒百艱 採蔘拾穗 以養四老 及父公病臥 雖祇寒 必鑿氷求魚以供之 祖母年老無齒 日佩甁乞乳以進之 此在常時猶難而 況於八年搶攘之際乎 蓋其孝 有足以感天動物者 是以 有入山獲金 廬墓馴虎之異 誠之不可揜也 有如是矣 始母夫人康氏 有至孝行 致神明之感應 人謂先生之孝 源於此云 當時名相 如延陵李公 延陽李公時白 白軒李公景奭 晩菴李公尙眞 及道內鴻儒 孫慕堂處訥 金東籬允安 趙東溪亨道 崔臺巖東等 前後以書詩迭相贊美 啓聞于朝 授繕工監參奉 尋又除南別殿參奉 皆肅謝卽還 日其諸友 徜徉溪山 酣觴賦詩 優遊閒養以歿世 寔顯宗乙巳二月 二十四日而 距其生宣廟戊寅 享壽八十八 公山先兆下 丑坐其葬也 娶驪興閔氏忠輔女 無育 後娶順天金氏 護軍希信女 生六男四女男錫祚錫禎錫祺錫祿錫禧錫祉 女歸鄭興元 閔好裕 金相明 孫潛 以下蕃不著 先生因亂失學 晩以母命 受業于樂齋先生 又遊寒旅兩先生之門 講究性理 有深造自得之工 其見重於世者 不第其孝也而已 沒後因道臣啓 追贈戶曺佐郞 朝家之褒獎 可謂至矣而 人猶未蒙綽楔爲憾焉 銘曰 子之孝親 本乎彛天 宜若人皆 躬蹈者鮮 猗此先生 孝出至誠 至誠之感 累有異徵 上自公卿 下至黎民 萬口一辭 孝哉若人 聲徹宸聰 屢加秩爵 雲視榮名 從吾所樂 所樂者何 聖賢之編 力究深繹 得其眞銓 壽躋九耋 子姓環列 始窮終亨 先生何怛 舊有院宇 百安之里 撤而爲墟 已踰百祀 輿情慨査 乃謀復元 旣修其堂 又琢貞珉 作辭著實 昭示無竟 過者讀此 孰不興敬 庚午大寒節 星山李憲柱 謹撰 月城崔秉瓚 謹書 傍裔 鏡普 謹篆

全歸堂母夫人 信川康氏 孝行碑文

 

縣監 郭後昌

 

先生母夫人康氏 信川康遠之長女也 康遠氏 以孝行 道薦登聞於朝 名滿當世 康氏生於孝友之家 性本仁厚 一自髫齡 生知事親之道 父母之命 不逆不怠 晨昏定省之道 菽水甘旨之供 不翅口體 專以養志 年旣及笄 歸于德門 修行婦道 自有閨範 事舅姑如事親父母 鷄旣鳴矣 櫛縰笄總 敬進北堂 下氣怡聲 詳探氣候 所欲飮食 竭誠必獻 問衣燠寒 盡心辦備 鄕鄰歎服 孝婦稱之 不幸適値 龍蛇之變 海寇蹈梁 人皆奔竄 康氏親負 病姑朴氏 先生自負 先世神主 欲上公山城 上有千丈之巖石 下有萬仞之坑坎 竭盡死力 攀緣藤蘿 僅入空菴 安留三老親 奔走野外 收聚石豆太 以爲朝夕之養 或採人蔘 以爲湯藥 時拾螺蛤 以助滋味 有時病勢危重則 嘗糞甛苦 沈綿之中 欲食生雉 時則雪滿山中 實難求得 號天黙禱 鸇忽捉雉 落於其前 熟而獻之 暫得口味 終見差効 同時避亂人裵念之 目覩其事 擊節歎吟曰 卓卓徐家婦 純純孝格天 辛勤日夕養 應得三感鸇 朴氏年高無齒 食飮全廢 母子佩甁 廣求人乳 累年連命 或欲出戶視物則 康氏親負 周遊遍觀 朴氏感其恩 喟然歎曰 吾將歸矣 無以報孝婦之恩 異日孝婦 有子有孫 皆如孝婦之孝則 徐之門 安得不昌大乎 康氏徐曰 此日易過 來日無多 百歲後 雖欲數爲姑負 安可得乎 凄然下淚 朴氏亦下淚 八年兵亂之中 蒼黃奔走 未嘗一時 少弛誠孝 亂後還家 天年善終 始死皇皇焉 如有求而不得 旣殯哀痛逾禮 毁瘠骨立 朞悲傷三年憂 與人言一無笑語 此非出天之孝乎 一鄕皆稱孝婦 一道咸曰孝婦 余出入先生之門 備知母子之孝 故撮其大綱 以垂後世 欲使頹俗明倫立敎 於是乎感而書 縣監 郭後昌 謹記 後孫 正鎬 謹書

 

 

 

編 著 者

 

 

 

 

金 時 晃 戊寅(1938)

慶北大學校 名譽敎授 文學博士 東洋禮學會長

 

主要 著書

[益齋硏究] [羅麗韓文選] [朝鮮韓文選 乾] [韓國人事禮節] [韓國禮節文章] [漢文敎育論] [中國史書朝鮮傳註解] [禮記集說精選註解] [必讀韓詩選] [東洋禮節用語辭典] [鶴峯文學硏究] [韓國禮學散稿] [小學集說註解] [基礎漢文] [孟子集說註解] [敎養韓文] [孝經大義集說註解] [大學中庸集說註解] [基礎漢文資料集] [經傳序文集] 外 飜譯書 論文 66

E-mail : shwkim@knu.ac.kr (010-2712-6262)

 

金 正 和 1969年生

경북대학교 사범대학 국어교육과 · 경북대학교 교육대학원 · 대구가톨릭대학교 대학원 (문학박사), 일본 와세다대학 · 미국 컬럼비아 대학교 동아시아연구소 · 미국 뉴욕주립대학교 한국학연구소 객원연구원역임, 현재 영남대학교 국어국문학과 조교수, 10회 나손학술상 수상

 

主要 著書

[古詩形式發見], [古詩 律格比較學的 硏究] 論文 多數.

E-mail : jeny-kim@hanmail.net

 

 

 

 

 

 

 

 

朝 鮮 韓 文 選

2008131日 四版印刷

 

編著者 :

金時晃 · 金正和

發行者 :

金時晃

發行處 :

東 洋 禮 學 會

印刷處 :

圖書出版 冊世界(053-953-2417)

낙장본 및 파본은 바꾸어 드립니다.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