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건너뛰기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1)

운영자2 2021.02.12 17:56 조회 수 : 4

 

 

朝鮮韓文

 

 

金 時 晃

 

 

 

 

 

 

 

東 洋 禮 學 會

 

目 次

 

上鄭達可書 鄭道傳 1

陶隱文集序戊辰十月 鄭道傳 7

君子亭記 鄭道傳 12

朝鮮經國典 上 鄭道傳 14

佛氏雜辨 鄭道傳 20

古澗記 權 近 49

提州鄕校記 權 近 52

淸心堂記 權 近 55

崔侍制諱瀣 權 近 57

禹祭酒諱倬 權 近 59

陳獎學取材法書 黃 喜 61

箕子廟碑銘幷序 卞季良 67

金蘭契文 卞季良 72

龍飛御天歌箋 權踶 鄭麟趾 安止 73

師說贈田正夫別 稼亭 李 穀 78

學規 金叔滋 83

誡酒敎書 柳義孫 86

請建弘文館 梁誠之 92

請殿講兼講史學 梁誠之 95

雙淸堂記 朴彭年 98

童子習序 成三問 102

首陽大君功臣敎書 柳誠源 105

東文選序 徐居正 112

東人詩話序 姜希孟 119

祭先墓文 私淑齋 姜希孟 124

斥姦疏 南隱 徐 涉 127

與孫格齋 肇瑞 書 南隱 徐 涉 132

戒子孫說 南隱 徐 涉 134

成均館記 眞逸齋 成 侃 136

弔義帝文 金宗直 140

祭亡妻淑人文 佔畢齋 金宗直 147

救急簡易方 序 許 琮 152

古今君子隱顯論 金時習 157

禮樂義 金時習 162

不義富貴如浮雲辨 金時習 165

君子小人辨 金時習 167

商王子比干贊 金時習 173

箕子贊 金時習 174

伯夷叔齊贊 金時習 175

文變 虛白堂 成 俔 176

辭參奉疏 一蠹 鄭汝昌 186

史禍首末 李克墩 189

祭梅溪曺偉文 寒暄堂 金宏弼 192

六臣傳 秋江 南孝溫 195

非鄠人對 金馹孫 210

柳子光傳 南 袞 217

請復昭陵箚子 副校理時館僚聯箚 權 橃 225

祭文忠公圃隱鄭先生古里碑前文 正德乙亥 四月二十日

先生以永川守 冒雨往祭 權 橃 227

敎黃海道觀察使某書 金安國 229

復日本國王書 慕齋 金安國 232

三角山 祈雨祭文 慕齋 金安國 238

白岳山 祈雨祭文 慕齋 金安國 240

獄中聯名疏 靜菴 趙光租 243

辭免弘文館典翰啓 靜菴 趙光租 244

八餘居士自序 思齋 金正國 246

文範序 思齋 金正國 249

祭禮 聾巖 李賢輔 251

愛日堂九老會序 聾巖 李賢輔 254

知恥銘 晦齋 李彦迪 256

敬身箴 晦齋 李彦廸 258

諭四學師生文 退溪 李 滉 260

進聖學十圖箚 退溪 李 滉 269

陶山雜詠 幷記 退溪 李 滉 281

周景遊淸凉山錄跋 退溪 李 滉 294

宣賜食物祭告家廟文 退溪 李 滉 297

焚黃文 退溪 李 滉 298

又焚黃文 退溪 李 滉 300

上岳山祈雨文 退溪 李 滉 302

祭姪將仕郞宓文 退溪 李 滉 304

與退溪書 南冥 曹 植 310

答李晦齋彦迪 曹 植 312

冶隱吉先生傳 南冥 曺 植 313

李陜川遺愛碑文 陜川名增榮 南冥 曹 植 315

杏壇記 南冥 曹 植 318

陋巷記 南冥 曹 植 324

申松溪碑閣銘 幷序 藥峯 金克一 328

小學集註跋 牛溪 成 渾 331

祭友人文 牛溪 成 渾 335

讀書 栗谷 李 珥 337

箕子實記 栗谷 李 珥 340

靜菴趙先生墓誌銘 栗谷 李 珥 352

戒酒文 松江 鄭 澈 374

招諭一道士民文 鶴峯 金誠一 378

次歸去來辭 栢巖 金 玏 387

止水賦 栢巖 金 玏 390

天君傳 東岡 金宇顒 394

文章指南跋 東岡 金宇顒 403

祭南冥曹先生文 東岡 金宇顒 410

進聖學六箴 甲戌正月副修撰時 東岡 金宇顒 414

天孫河鼓七夕會辨[十六歲作] 寒岡 鄭 逑 431

社稷祈雨文 忠州 寒岡 鄭 逑 435

詩敎說 西厓 柳成龍 438

詩意 西厓 柳成龍 445

壬辰事始末示兒輩 西厓 柳成龍 451

諭尙州童蒙師長文 時爲尙州牧使 西厓 柳成龍 457

諭館學諸生童蒙文 時爲禮曹判書 西厓 柳成龍 461

小學跋 鰲城 李恒福 467

 

上鄭達可書

三峯 鄭道傳

 

異端日盛 吾道日衰 驅民於禽獸之域 陷民於塗炭之中 四海滔滔 未有紀極 嗚呼痛哉 伊誰正之 必也 學術之正 德位之達 爲人所信服者 然後 可以正之矣 且下民昏愚 不知取舍 苟有一時之達者 闢之則去之 倡之則和之 此蓋 但知達者之爲所信服而 不知道之有邪正也 昔孟子 雖窮而在下 卒能闢楊墨 尊孔氏而天下從之 蓋以德達而 其德足以信服乎天下也 蕭衍 雖昏而無知 卒能興佛敎 易風俗而天下從之 蓋以位達而 其位足以信服乎天下也 孔子曰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其是之謂歟 自是以來 上無賢君 下無眞儒 世敎陵夷 邪說橫流 達而在上者 又從而倡之 嗚呼 其弊有不可勝言者矣 及宋之盛 眞儒迭興 挾遺經繼絶統 扶斯道闢異端而 學者靡然從之 斯亦以德達而 爲人所信服故也 惜乎 有德無位 不能大行於世 永絶邪說之根本也 然而中國學士 尙賴其說 莫不以扶斯道闢異端 爲己任 雖其弊之深也 不能遽絶尙可望 夫斯道之復振也 若東方則 其弊尤甚 人皆好之篤而奉之謹 又號爲大儒者 反爲讚誦歌詠 助揚聲勢 鼓舞振動 彼下民之昏愚 惟從達者之好者 爲如何也 於是 先王之學 寂寥無聞 耳目所接 無非異端 襁褓孩兒 學語之始 卽誦其言 嬉戱之時 便設其儀 習與性成 恬不知非 邪與心熟 堅不可破 雖聰明之士 眩惑其空玄 暴悖之人 喜懼其禍福 莫不尊奉依歸 毁倫滅理 風俗頹敗 傾家破産 父子離散 其禽獸之歸 塗炭之苦 亦不可旣矣 幸玆秉彝 極天罔墜 雖在波頹之中 尙有一二明經之士 深知其害 竊議而私歎之 往往辨之於人則 或有所聽信而 開悟之者 是理義之心 人皆有之矣 然下焉不尊 民卒不從 及與爲佛者辨之則 彼亦有是心 自知其非 屢至辭窮 然恥爲之屈 惟務自勝 援引公卿之尊奉 大儒之讚誦 以折辨者 乃曰 夫豈不義而某公信之 以某公之位之德而 尊奉讚誦如此 汝反非之 汝能賢於某公歟 辨者若曰 位爲公卿而 於道有不學 號爲大儒而 於學有不正 但當質諸本心 辨其邪正而已 豈以某公之故 而遽以此爲是云爾則 爲有說矣 然此 不惟獲以下訕上之罪 人反不信 以爲狂妄 譏笑毁謗 使無所容 辨者黙然無言 彼爲佛者 意氣洋洋 自以爲吾說勝也 是知異端之邪 不可以口舌爭也 下民之惑 不加以義理曉也 惟其學術之正 德位之達 爲人所信服者 然後可以正矣 吾友達可其人也 達可雖無其位 達可之學 學者素服其正也 達可之德 學者素服其達也 以予昏庸 不恤譏議 慨然有志於闢異端者 亦以達可爲之依歸也 天生達可 其斯道之福歟 近聞往來之言 達可看楞嚴 似佞佛者也 予曰 不看楞嚴 曷知其說之邪 達可看楞嚴 欲得其病而藥之 非好其道而欲精之也 旣而私自語曰 吾保達可 必不佞佛 然昌黎一與太顚言 後世遂以爲口實 達可爲人所信服 其所爲繫於斯道之廢興 不可不自重也 且下民昏愚 易惑難曉 達可幸思之 [三峯集 卷之三 書]

陶隱文集序戊辰十月

三峯 鄭道傳

 

日月星辰 天地文也 山川草木 地之文也 詩書禮樂 人之文也 然天以氣 地以形而人則 以道故 曰文者 載道之器 言人文也得其道 詩書禮樂之敎 明於天下 順三光之行 理萬物之宜 文之盛 至此極矣 士生天地間 鐘其秀氣 發爲文章 或楊于天子之庭 或仕于諸侯之國 如尹吉甫在周 賦穆如之雅 史克在魯 亦能陳 無邪之頌 至於春秋列國大夫 朝聘往來 能賦稱詩 感物喩志 若晉之叔向 鄭之子産 亦可尙已 及漢盛時 董仲舒賈誼之徒出 對策獻書 明天人之蘊 論治安之要 而枚乘相如 游於諸侯 咸能振英摛藻 吟詠性精 以懿文德 吾東方 雖在海外 世慕華風 文學之儒 前後相望 在高句麗 曰乙支文德 在新羅 曰崔致遠 入本朝 曰金侍仲富軾 李學士奎報 其尤者也 近世大儒 有若 鷄林益齊李公 始以古文之學倡焉 韓山稼亭李公 京山樵隱李公 從而和之 今牧隱李先生 早承家庭之訓 北學中原 得師友淵原之正 窮性命道德之說 旣東還 延引諸生 見而興起者 烏川鄭公達可 京山李公子安 潘陽朴公尙衷 密陽朴公子虛 永嘉金公敬之 權公可遠 茂松尹公紹宗 雖以予之不肖 亦獲側於數君子之列 子安氏 精深明快 度越諸子 其聞先生之說 黙識心通 不煩再請 至其所獨得 超出人意表 博極群書 一覽輒記 所著述詩文若干篇 本於詩之興比 書之典謨 其和順之積 英華之發 皆自禮樂中來 非深於道者能之乎 皇明受命 帝有天下 修德偃武 文軌畢同 其制禮作樂 化成人文 以經緯天地 此其時也 王國事大之文 大抵出子安氏 天子嘉之曰 表辭誠切 今玆修歲時之事 渡遼瀋經一本作逕齊魯 涉黃河之奔放 入天子之朝 其所得於觀感者 爲如何哉 嗚呼 季札適魯 觀周樂 尙能知其德之盛 子安氏此行 適當制作之盛際 將有以發其所觀感者 記功述德 爲明雅頌 而追于尹吉甫無愧矣 子安氏歸也 持以示予 則當題曰 觀光集云 [三峰集 券之三 序]

君子亭記

三峯 鄭道傳

 

吾黨 有達觀者 其風儀挻然而秀發 志操卓爾而不群 君子人也 一日 開新亭于松樹之下 邀諸公而觴之 請予亭名 予指松而語之曰 彼其蒼然其髥 傴然其形 則君子之德容也 窮冬沍寒 風饕雪虐 衆卉摧折而 亭亭後凋 盛夏炎熱 石鑠金流 生物憔悴而 鬱鬱不變 是則 君子固守其節 不爲貧賤之所能移 威武之所能屈也 請名是亭 曰君子可乎 大抵 古人之於草木 愛之各而其性之所近 靈均慷慨之士 故取蘭之香潔 靖節恬退之士 故取菊之隱逸 以是 觀公之所愛 則其中之所存 蓋可知矣 抑登是亭者 果有磊磊落落 不苟合於時世者乎 確然自持 不受變於流俗者乎 則此亭之樂 豈公之所獨有 當與諸公共之矣 諸公曰諾 於是乎書 [三峰集 卷之四 記]

朝鮮經國典 上

三峯 鄭道傳

 

鄕飮酒

鄕飮酒之禮 先王所以敎人之意備矣 賓主揖讓而升 所以敎尊讓也 盥洗 所以敎致潔也 自始至終 每事必拜 所以敎致敬也 尊讓潔敬 然後相接 暴慢遠而禍亂息矣 主人謀賓介 所以辨賢愚也 先賓後介 所以明貴賤也 賢愚辨貴賤明 人知勸矣 故其飮酒也 樂而不至於流 嚴而不至於離 臣以爲 不肅而敎成者 惟鄕飮酒爲然也

冠禮

司馬溫公曰 冠者 成人之道也 成人者 將責爲人子 爲人弟 爲人臣 爲人少者之行也 將責四者之行於人 其禮 可不重歟 近世人情 尤爲輕薄 生子猶飮乳 己加巾帽 有官者 或爲之制公服而弄之 過十歲 猶總角者 蓋鮮矣 彼責以四者之行 豈能知之 故往往 自幼至長 愚騃如一 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 臣述格言 責成人 作冠禮篇

 

婚姻

禮記曰 男女有別然後 父子親 父子親然後 義生 義生然後 禮作 禮作然後 萬物安 男女者 人倫之本而 萬世之始也 故易首乾坤 書記釐降 詩述關雎 禮謹大婚 聖人之重之也 如此 自三代以來 國之興廢 家之盛衰 皆由於此而 近來婚姻之家 不論男女德行之如何 苟以一時之貧富而取捨之 又其相求也 不暴則秘 媒此而聘彼 如商賈之售貨 無附遠厚別之意 惑興獄訟 或被侵陵 又親迎禮廢 男歸女家 婦人無知 恃其父母之愛 未有不輕其夫者 驕妒之心 隨日以長 卒至反目 家道陵替 皆由是之不謹也 不有上之人 制禮以齊之 何以一其風俗哉 臣稽聖經 謹本始 作婚禮篇

 

喪制

孟子曰 惟送死 可以當大事 夫死者 親之終而 人道之大變也 故先王愼之 作喪制 達之天下 使天下之爲人子者 世守之 哭泣擗踊 情之變也 殯而食粥 虞而食蔬 食菜羹 祥而食菜果 食飮之變也 袒括齊衰 服之變也 枕塊寢苫 外而不內 居之變也 人子愛親之情 至此極矣 然猶未也 虞而哭 期而悲 祥而憂 忌而慕 愈久而愈不忘 蓋亦出於中心之誠 非勉而爲之也 近世以來 喪制大壞 例以浮圖之法治之 初喪未葬 珍羞盛饌之狼藉 鐘鼓之喧轟 男女之混雜而 主喪者 惟應對供辦之 不給是慮 何暇哀死而恤亡哉 是以 雖居百日之制 無慼容慘色而 笑語如平日 至親如此 況其下者乎 見聞習俗 恬不爲怪 蓋以人子之情 無古今之異而 習俗使之然也 其所謂 追薦者 直爲人觀美耳 而卒至於傾家破産者 亦有焉 在死者 爲無益之費而 貽生者 無窮之患 多見其妄也 不有在上者 作法以防之其弊有不可勝言者矣 殿下卽位 立經陳記 動法古聖 其於禮典 尤致意焉 命有司 講明修定 皆有成法 臣重人紀 愼大事 作常制篇

 

家廟

伊川先生曰 冠婚喪祭 禮之大者也 今人都不理會 豺獺皆知報本 今士大夫 多忽此 厚於奉養而 薄於先祖 甚不可也 凡事死之禮 當厚於奉生者 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數件 雖幼者 可使漸知禮義 臣述格言 質神明 作祭禮篇 [三奉集 卷之七 朝鮮經國典 上]

佛氏雜辨

三峯 鄭道傳

佛氏輪廻之辨

人物之生生而無窮 乃天地之化 運行而不已者也 原夫太極 有動靜而陰陽生 陰陽有變合而五行具 於是 無極太極之眞 陰陽五行之精 妙合而凝 人物生生焉 其已生者往而過 未生者來而續 期間不容一息之停也 佛之言曰 人死精神不滅 遂復受形 於是 輪廻之說興焉 易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 又曰 精氣爲物 游魂爲變 先儒解之曰 天地之化 雖生生不窮 然而有聚必有散 有生必有死 能原其始而 知其聚之生則 必知其後散而死 能知其生也 得於氣化之自然 初無精神寄寓於太虛之中則 知其死也 與氣而俱散 無復更有形象 尙留於冥漠之內 又曰 精氣爲物 游魂爲變 天地陰陽之氣交合 更成人物 到得魂氣歸于天 體魄歸于地 便是變了 精氣爲物 是合精與氣而成物 精魄而氣魂也 游魂爲變 變則是魂魄相離 游散而變 變非變化之變 旣是變則 堅者腐存者亡 更無物也 天地間如烘爐 雖生物 皆銷鑠已盡 安有已散者復合而 已往者復來乎 今且驗之吾身 一呼一吸之間 氣一出焉 謂之一息 其呼而出者 非吸而入之也 然則 人之氣息 亦生生不窮 而往者過 來者續之理 可見也 外而驗之於物 凡草木 自根而幹而枝而葉而華實 一氣通貫 當春夏時 其氣滋至而華葉暢茂 至秋冬 其氣收斂而華葉衰落 至明年春夏 又復暢茂 非已落之葉 反本歸源而復生也 又井中之水 朝朝而汲之 㸑飮食者 火煮而盡之 濯衣服者 日曝而乾之 泯然無跡 而井中之泉 源源而出 無有窮盡 非已汲之水 返其故處而 復生也 且百穀之生也 春而種十石 秋而收百石 以至千萬 其利倍蓰 是百穀亦生生也 今以佛氏之輪廻之說觀之 凡有血氣者 自有定數 來來去去 無復增損 然則天地之造物 反不如農夫之生利也 且血氣之屬 不爲人類則 爲鳥獸魚鼈昆蟲 其數有定 此藩則 彼必耗矣 此耗則 彼必藩矣 不應一時俱藩 一時俱耗矣 自今觀之 當盛世 人類藩庶 鳥獸魚鼈昆蟲亦藩庶 當衰世 人物耗損 鳥獸魚鼈昆蟲亦耗損 是人與萬物 皆爲天地之氣所生 故氣盛則 一時藩庶 氣衰則 一時耗損 明矣 予憤佛氏輪廻之說 惑世尤甚 幽而質諸天地之化 明而驗諸人物之生 得其說如此 與我同志者 幸共鑑焉

或問 子引先儒之說 解易之游魂爲變曰 魂與魄相離 魂氣歸於天 體魄降于地 是人死則 魂魄各歸于天地 非佛氏所謂 人死精神不滅者耶 曰古者 四時之火 皆取於木 是木中元有火 木熱則生火 猶魄中元有魂 魄煖者爲魂 故曰鑽木出火 又曰 形旣生矣 神發知矣 形魄也 神魂也 火緣木而存 猶魂魄合而生 火滅則 煙氣升而歸于天 灰燼降而歸于地 猶人死則 魂氣升于天 體魄降于地 火之烟氣則 人之魂氣 火之灰燼則 人之體魄 且火氣滅矣 煙氣灰燼 不復合而爲火 則人死之後 魂氣體魄 亦不復合而爲物 其理豈不明甚也哉

 

佛氏因果之辨

或曰 吾子辨 佛氏輪廻之說 至矣 子言 人物皆得 陰陽五行之氣以生 今夫人則 有智愚賢不肖 貧富貴賤 壽夭之不同 物則有爲人所畜役 勞苦至死而不辭者 有未免網羅釣弋之害 大小强弱之自相食者 天之生物 一賦一與 何其偏而不均如是耶 以此而言 釋氏所謂 生時所作善惡 皆有報應者 不其然乎 且生時所作善惡 是之謂因 佗日報應 是之謂果 此其說 不亦有所據歟 曰予於上論 人物生生之理悉矣 知此則 輪廻之說自辨矣 輪廻之說辨則 因果之說 不辨而自明矣 然 子旣有問焉 予敢不推本而重言之 夫所謂陰陽五行者 交運秩行 參差不齊 故其氣也 有通塞偏正 淸濁厚薄 高下長短之異焉 而人物之生 適當其時 得其正且通者爲人 得其偏且塞者爲物 人與物之貴賤 於此焉分 又在於人 得其淸者智且賢 得其濁者愚不肖 厚者富而薄者貧 高者貴而下者賤 長者壽而短者夭 此其大略也 雖物亦然 若麒麟龍鳳之爲靈 虎狼蛇虺之爲毒 椿桂芝蘭之爲瑞 烏喙菫茶之爲苦 是皆就於偏塞之中而 又有善惡之不同 然皆非有意而爲之 易曰 乾道變化 各定性命 先儒曰 天道無心而普萬物 是也 今夫醫卜 小數也 卜者定人之禍福 必推本於五行之衰旺至 曰 某人以木爲命 當春而旺 當秋而衰 其象貌靑而長 其心慈而仁 某人以金爲命 吉於秋而凶於夏 其象貌白而方 其心剛而明 曰水曰火 莫不皆然 而象貌之醜陋 心識之愚暴 亦皆本於 五行稟賦之偏 醫者診人之疾病 又 必推本於 五行之相感 乃曰 某之病寒 乃腎水之證 某之病溫 乃心火之證之類 是也 其命藥也 以其性之溫涼寒熱 味之酸醎甘苦 分屬陰陽五行而劑之 無不符合 此吾儒之說 以人物之生 爲得於陰陽五行之氣者 明有左驗 無可疑矣 信如佛氏之說則 人之禍福疾病 無與於陰陽五行而 皆出於因果之報應 何無一人 捨吾儒所謂 陰陽五行而 以佛氏所說 因果報應 定人禍福 診人疾病歟 其說荒唐謬誤 無足取信如此 子尙惑其說歟

今以至切而 易見者比之 酒之爲物也 麴糵之多寡 瓷甕之生熟 日時之寒熱 久近適相當則 其味爲甚旨 若糱多則味甘 麴多則味苦 水多則味淡 水與麴糱適相當而 瓷甕之生熟 日時之寒熱久近 相違而不相合則 酒之味有變焉而 隨其味之厚薄 其用亦上下之異 若其糟粕則 委之汚 下之地 或有蹴踏之者矣 然則 酒之或旨或不旨 或上或下 或用或棄者 此固適然而爲之矣 亦有所作因果之報應歟 此喩雖淺近鄙俚 亦可謂明且盡矣 所謂陰陽五行之氣 相推秩運 參差不齊而 人物之萬變生焉 其理亦猶是也 聖人說敎 使學者變化氣質 至於聖賢 治國者 轉衰亡而進治安 此聖人所以 廻陰陽之氣 以致參贊之功者 佛氏因果之說 豈能行於期間哉

 

佛氏心性之辨

心者 人所得於天以生之氣 虛靈不昧 以主於一身者也 性者 人所得於天以生之理 純粹至善 以具於一心者也 蓋心有知有爲 性無知無爲 故曰心能盡性 性不能知檢其心 又曰 心統情性 又曰 心者神明之舍 性則其所具之理 觀此 心性之辨可知矣 彼佛氏以心爲性 求其說以不得 乃曰 迷之則心 悟之則性 又曰 心性之異名 猶眼目之殊稱 至楞嚴曰 圓妙明心 明妙圓性 <按楞嚴經曰 汝等遺失本妙 圓妙明心 寶明妙性 認悟中迷 言心則從妙起明 圓融照了 如鏡之光 故曰圓明妙心 性則卽明而妙 凝然寂湛 如鏡之體 故曰寶明妙性> 以明與圓 分而言之 普照曰 心外無佛 性外無法 又以佛與法 分而言之 似略有所見矣 然皆 得於想像 髣髴之中 而無豁然眞實之見 其說多爲遊辭而 無一定之論 其情可得矣 吾儒之說曰 盡心知性 此本心以窮理也 佛氏之說曰 觀心見性 心卽往也 是別以一心 見此一心 心安有二乎哉 彼亦自知其說之窮 從而遁之曰 以心觀心 如以口齕口 當以不觀觀之 此何等語歟 且吾儒曰 方寸之間 虛靈不昧 具衆理應萬事 其曰 虛靈不昧者 心也 具衆理者 性也 應萬事者 情也 惟其此心具衆理 故於事物之來 應之各得其當 所以處事物之當否而 事物皆聽命於我也 此吾儒之學 內自身心 外而至於事物 自源徂流 一以通貫 如源頭之水 流於萬派 無非水也 如持有星之衡 稱量天下之物 其物之輕重 如權衡之銖兩相稱 此所謂 元不曾間斷者也 佛氏曰 空寂靈知 隨緣不變 <按佛氏以爲 眞淨心 隨緣是相 不變是性 如一眞金 隨大小器物 等是隨緣相也 本金不變 是性也 一眞淨心 隨善惡染淨等 是隨緣相也 本心不變性也> 無所謂理者 具於其中 故於事物之來 滯者欲絶而去之 達者欲隨而順之 其絶而去之者 固已非矣 隨而順之者 亦非也 其言曰 隨緣放曠 任性逍遙 聽其物之自爲而已 無復制其是非而 有以處之也 是其心如天上之月 其應也如千江之影 月眞而影妄 期間未嘗連續 如持無星之衡 稱量天下之物 其輕重低昻 惟物是順而 我無以進退稱量之也 故曰 釋氏虛吾儒實 釋氏二吾儒一 釋氏間斷 吾儒連續 學者所當明辨也

 

佛氏毁棄人倫之辨

明道先生曰 道之外無物 物之外無道 是天地之間 無適而非道也 卽父子而父子在所親 卽君臣而君臣在所嚴 以至爲夫婦 爲長幼 爲朋友 無所爲而非道 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然則 毁人倫去四大 <按四大 受想行識> 其分於道 遠矣 又曰 言爲無不周徧而 實則外於倫理 先生之辨盡矣

 

佛氏慈悲之辨

天地以生物爲心而 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生 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此則所謂仁也 佛雖夷狄 亦人之類耳 安得獨無此心哉 吾儒所謂惻隱 佛氏所謂慈悲 皆仁之用也 其立言雖同而 其所施之方則 大相遠矣 蓋親與我同氣者也 人與我同類者也 物與我同生者也 故人心之所施 自親而人而物 如水之流 盈於第一坎而 後達於第二第三之坎 其本深故 其及者遠 擧天下之物 無一不在 吾仁愛之中 故曰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 此儒者之道 所以爲一爲實 爲連續也 佛氏則不然 其於物也 毒如豺虎 微如蚊虻 尙欲以其身餧之而不辭 其於人也 越人有飢者 思欲推食而食之 秦人有寒者 思欲推衣而衣之 所謂布施者也 若夫至親如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