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敬如君臣 必欲絶而去之 果何意歟 且人之所以自重愼者 以有父母妻子 爲之顧藉也 佛氏以人倫爲假合 子不父其父 臣不君其君 恩義衰薄 視至親如路人 視至敬如弁髦 其本源先失 故其及於人物者 如木之無根 水之無源 易致枯竭 卒無利人濟物之效而 拔劒斬蛇 略無愛惜 地獄之說 極其慘酷 反爲少恩之人 向之所謂慈悲者 果安在哉 然而此心之天 終有不可得而昧者 故雖昏蔽之極 一見父母則 孝愛之心 油然而生 盍亦反而求之 而乃曰 多生習氣未盡除 故愛根尙在 執迷不悟 莫此爲甚 佛氏之敎 所以無義無理而 名敎所不容者此也
○佛氏地獄之辨
先儒辨 佛氏地獄之說曰 世俗信浮屠誆誘 凡有喪事 無不供佛飯僧 云爲死者 滅罪資福 使生天堂 受諸快樂 不爲者必入地獄 剉燒舂磨 受諸苦楚 殊不知死者 形旣朽滅 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舂磨 且無所施 又況佛法 未入中國之前 人固有死而復生者 何故都無一人 誤入地獄 見所謂十王者歟 此其無有而 未足信也 明矣 或曰 釋氏地獄之說 皆是爲下根之人 設此怖令爲善耳 程子曰 至誠貫天地 人尙有不化 豈有立僞敎而 人可化乎 昔有僧問予曰 若無地獄 人何畏而 不爲惡乎 予曰 君子之好善惡惡 如好好色 如惡惡臭 皆由中而出 無所爲而爲之 一有惡名至則 其心愧恥 若撻于市 豈待地獄之說 然後不爲惡乎 其僧黙然 於此幷書之 俾世之惑於其說者 知所辨焉
○佛氏禍福之辨
天道福善而禍淫 人道賞善而罰惡 蓋由人操心有邪正 行己有是非而 禍福各以其類應之 詩曰 求福不回 夫子曰 獲罪於天 無所禱也 蓋君子之於禍福 正吾心而已 福不必求而自至 禍不必避而自遠 故曰 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 禍苟有自外而至者 順而受之而已 如寒暑之過於前 而吾無所與也 彼佛氏則 不論人之邪正是非 乃曰 歸吾佛者 禍可免而福可得 是雖犯十惡大憝者 歸佛則免之 雖有道之士 不歸佛則不免也 假使其說不虛 皆出於私心而 非公道也 在所懲之也 況自佛說興 至今數千餘年 其間事佛甚篤 如粱武唐憲者 皆不得免焉 韓退之所謂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者 此其說 不亦深切著明矣乎
○儒釋同異之辨
先儒謂儒釋之道 句句同而事事異 今且因是而推廣之 此曰虛 彼亦曰虛 此曰寂 彼亦曰寂 然 此之虛 虛而有 彼之虛 虛而無 此之寂 寂而感 彼之寂 寂而滅 此曰知行 彼曰悟修 此之知 知萬物之理 具於吾心也 彼之悟 悟此心本空無一物也 此之行 循萬物之理而行之 無所違失也 彼之修 絶去萬物而 不爲吾心之累也 此曰心具衆理 彼曰心生萬法 所謂具衆理者 心中原有此理 方其靜也 至寂而此理之體具焉 及其動也 感通而此理之用行焉 其曰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是也 所謂生萬法者 心中本無此法 對外境而後法生焉 方其靜也 此心無有所住 及其動也 隨所遇之境而生 其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按此一段 出般若經 言應無所住者 了無內外 中虛無物 而不以善惡是非 介於胸中也 而生其心者 以無住之心 應之於外 而不爲物累也 謝氏解論語 無適無莫 引此語> 又曰心生則 一切法生 心滅則 一切法滅 <按出起信論> 是也 此以理爲固有 彼以法爲緣起 何其語之同而 事之異如是耶 此則曰 酬酢萬變 彼則曰 隨順一切 其言似乎同矣 然 所謂酬酢萬變者 其於事物之來 此心應之 各因其當然之則 制而處之 使之不失其宜也 如有子於此 使之心爲孝而不爲賊 有臣於此 使之必爲忠而不爲亂 至於物 牛則使之耕而 不爲牴觸 馬則使之載而 不爲踶齕 虎狼則 使之設檻置阱而 不至於齩人 蓋亦各因其所固有之理而 處之也 若釋氏所謂 隨順一切者 凡爲人之子 孝者自孝 賊者自賊 爲人之臣 忠者自忠 亂者自亂 牛馬之耕且載者 自耕且載 牴觸踶齕 自牴觸踶齕 聽其所自爲而已 吾無容心於其間 佛氏之學如此 自而爲使物而 不爲物所使 若付一錢則 便沒奈何佗此 其事非異乎 然則 天之所以生此人 爲靈於萬物 付以財成輔相之職者 果安在哉 其說反復 頭緖雖多 要之 此見得心與理爲一 彼見得心與理爲二 彼見得心空而無理 此見得心雖空而 萬物咸備也 故曰 吾儒一 釋氏二 吾儒連續 釋氏間斷 然 心一也 安有彼此之同異乎 蓋人之所見 有正不正之殊耳 四大身中誰是主 六根塵裏孰爲精 <按地水火風四大 和合爲一身而 別其四大則本無主 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塵 相對以生而 別其六根則本無精 猶鏡像之有無也> 黑漫漫地開眸看 終日聞聲不見形 <按 以慧照用則 雖黑漫漫地開眸看 暗中有明 猶鏡光之暗中生明也> 此 釋氏之體驗心處 謂有寧有跡 謂無復何存 惟應酬酢際 特達見本根 <按朱子詩> 此吾儒之體驗心處 且道心但無形而 有聲乎 抑有此理存於心 爲酬酢之本根歟 學者當日用之間 就此心發見處體究之 彼此之同異得失 自可見矣 請以朱子之說申言之 心雖主乎一身而 其體之虛靈 足以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物而 其用之微妙 實不外乎人之一心 初不可以內外精粗而論也 然 或不知此心之靈而 無以存之則 昏昧雜擾而 無以窮衆理之妙 不知衆理之妙而 無以窮之則 偏狹固滯而 無以盡此心之全 此其理勢之相須 蓋亦有必然者 是以 聖人設敎 使人黙識此心之靈而 存之於端莊靜一之中 以爲窮理之本 使人知有衆理之妙而 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 以致盡心之功 巨細相涵 動靜交養 初未嘗有 內外精粗之擇 及其眞積力久而 豁然貫通焉 亦有以知其渾然一致而 果無內外靜粗之可言矣 今必以是爲淺近支離而 欲藏形匿影 別爲一種 幽深恍惚 艱難阻絶之論 務使學者 莽然措其心於文字言語之外而 曰道必如是然後 可以得之則 近世佛學 詖淫邪遁之尤者而 欲移之以亂古人 明德新民之實學 其亦誤矣 朱子之言 反復論辨 親切著明 學者於此 潛心而自得之可也 [三峯集 卷九 佛氏雜辨]
古澗記
陽村 權 近
浮圖然師 神印之韻釋也 沖然其氣 澹然其心 舍利名縛禪寂 時之士大夫 多重之 今以古澗之扁 請余記 余惟人性之善也 猶水性之淸也 性本善而惡生者 欲誘之也 水本淸而濁見者 穢汚之也 去其惡而存其善則 人性之復其初也 激其濁而揚其淸則 水性之得其常也 然 天下之水 小而溝池 大而河海 皆水也 溝池其居下故 穢皆歸而易汚 河海其量弘故 濁皆受而不辭 皆不能極其淸也 極其淸者 其惟澗之在山乎 其源峻 穢無由歸焉 其流駛 濁無能留焉 有石以激之 有沙以淘之 雖其流注盈溢 徐疾激揚 崖而爲瀑 坳而爲洄 或夷而直 或屈而曲 或暴或怒 或潛或隱 潦而漲 冰而咽 其變也極矣 而其淸自若 潺湲汩㶁 晝夜不舍 歷萬古而不息焉 修道之士 宜以之自强 淸其心 復其性 恒久於善而 不失也 今然師 逃空虛 入山林 昧昧惟恐其不深 廬其澗上而栖焉 晨而起 觀其流 夜而坐 聽其聲 每以反躬而自省 心與之俱淸而 功與之無息 天性之善 澹然自存 日以流行於動靜語黙之間 此古澗之所以自扁 余於禪學 未嘗涉其流 故不之及 蒼龍甲子 冬十月甲戌 [陽村集 卷十一 記類]
提州鄕校記
陽村 權 近
提州在楊廣 地最僻 民風最朴 略官爲監務 秩亦甚卑 鄕學廢已久 洪武戊辰 陞諸州縣令監務 皆以參上官爲之 且有興學令 今上卽祚 尤重學校 己巳冬 吾同鄕金君綏 由觀察判官 量田稱職 選補是州監務 理任踰年 弊去民安 可興功役 乃謀於衆曰 理民以敎化爲本 此邑雖小 黌舍無所 若不營構 以育人材 殊非國家委任興學之意 乃相舊址 剗荊榛 除砂土 鳩材埴瓦 堅屋一間 左右前後 皆翼以簷 奉安先聖之神 以爲釋菜之奠 東西置廊 各四楹 以爲諸生講業之所 其南置門一間 旁置庖廚 亦四楹 仍飾燠室 以爲敎官燕息之處 制約而位備 功簡而事成 自辛未正月而始役 及秋而訖 乃聚 邑中子弟若干人以敎之 財不斂戶 力不煩民 以興六卜餘年之廢學 甚可嘉也 其冬 遣人干陽村 請記端末 予不得辭 告學者曰 天性民彝 無古今邊遠之殊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但患學之不講爾 幸今 遭遇聖君賢相 中興致理 敎化大行 金君 上体國家之美意 營新廢學 以敎以育 若此之至而 爾諸生 苟不勉於爲學 是自棄也 爲學之方 具載方冊 然 其要 只在乎正心術而己 心術旣正 然後 事親事君 理官理民 百事可做 不然則 雖能讀聖賢之書 能工華藻之文 終亦不免爲小人之儒矣 可不勉哉 洪武二十四年 蒼龍辛未 冬十有二月壬戌 [陽村集 卷十二 記類]
淸心堂記
陽村 權 近
晉州姜公 少入宮 事恭愍十數年 以淸謹聞 後慕佛齊心 絶薰腥不茹者 又十數年矣 今上受命 朝野淸明 愼簡內臣之賢 以充宿衛 公以廉潔 入侍中宮 凡降香祝釐之事 必遣公以行 公亦齊修彌謹 盡心昭假 繇是 兩宮恩眷日隆而 公常恭儉斂飭 未嘗有驕矜之色 所居之第置一室 極掃漑焚香 每出宮則 凝神端坐逍遣萬慮 其於世利淡如也 於是 以淸心自扁 名儒韻釋 題讚詠者若干人 乃囑予記 予惟 人之有心 所以靈萬物而參三才 具衆理而 應萬事者也 充其善則 與聖賢同歸 從其欲則 違禽獸不遠 其機只在一念之差而已 孟子曰 養心莫善於寡欲 夫能寡欲則其心自淸 其心淸則衆善以生 淸之之極 方寸瑩徹 人欲淨而天理行 聖賢之德 可馴致矣 苟一念之不善 萌於心而不去則 如陰雲之弊太虛也 如泥水之濁淸流也 目欲乎色 口欲乎味 吾心之明 日以昏蝕 情欲利害之私 紛紛蠢蠢 其去禽獸 亦幾希矣 然則寡欲 豈非淸心之要哉 姜公 旣以是子治 亦宜以是而 益勉也 洪武丙子 夏五月記 [陽村集 卷十二 記類]
崔侍制諱瀣
陽村 權 近
公字彦明父 一字壽翁 號拙齋 雞林人 考諱伯倫 忠烈王壬午 李尊庇下 第一人及第 累遷 民部議郞 公幼穎悟 九歲能詩 忠烈王癸卯 朴理榜登科 以藝文檢閱 貶長沙監務 後中皇朝辛酉制科 調蓋州判官 東還 累遷典校典儀二副令 帶藝文應敎 不惑異端 不溺習俗 爲文辭務合於古人 至論同異 苟知其正 雖老師宿儒 爲時所宗者 且詰且折 確持不變 又不善伺候放蕩 敢言面折 不能容人之過 異己者益不喜而益排之 故輒擧輒斥 卒不大用 乃爲檢校 成均大司成 然 不以仕己爲喜慍 不理家人生産 詩酒自誤 嘗選本國名賢所著 目曰東人之文 凡二十五卷 晩居城南 獅子山下 遂稱猊山農隱 後至正庚辰不祿 年五十四 [陽村集 卷三十五 東賢史略]
禹祭酒諱倬
陽村 權 近
公丹山人 祖戶長仲 父進士天珪 公登科 初調寧海司錄 郡有妖神祠 名八鈴 民或靈怪 祀甚瀆 公至 卽碎而沈于海 淫祀遂絶 累陞 監察紏正 于時 忠宣王 微有內失 公白衣持斧 荷稿席詣闕 上疎敢諫 近臣難於讀疏 公厲聲曰 卿爲近臣 未能格非匡救 逢惡至此 卿知卿罪耶 左右震慄 上有慙色 優容改行 一國善之 後退老于福州之禮安 忠肅王 嘉其忠義 再召不起 公 通經史 尤深於易學 卜筮無不中 程傳招來 東方無能知者 公乃閉門 月餘參究 乃知 敎授生徒 義理之學 始行矣 官至成均祭酒致仕 至正丁亥 考終年八十一 [陽村集 卷三十五 東賢史略]
陳獎學取材法書
庬村 黃 喜
恭惟主上殿下 以天縱不世之資 精一緝熙之學 右文興化 敎養作人之道 至矣 然於聖心 猶且慊然 以爲未至 乃命臣等 悉陳興學之方 臣等 猥以庸疏 修員本殿 承命戰慄 不敢含嘿 謹將一二管見 條列于後 伏候上裁 一 古者 公卿大夫 元士之適子 皆入大學 欲其敎養作成 以備他日之用也 乞令 朝官子孫 皆入于學 待其升補 許令盡入成均館 窮經學道 一 文武之用 不可偏廢 然 古書有曰 偃武修文 覿文匿武 是誠 帝王治天下國家之要道 我太宗 以武科諸事 比依文科者 蓋權一時之宜而行之 非萬世之常典也 大抵 馳馬學射 固兒子之所好而 豪勢之家 爲尤甚焉 況復 殿試放榜 賜蓋賜宴 遊街三日 加以爵命之榮 鼓舞聳動 是率一國之子弟 歸之於武擧也 安有勞心苦思 精硏經籍之念哉 學之不興 良以此也 乞自今 武擧之法 一依元六典 其鄕試殿試 賜蓋賜宴等事 幷皆停罷 仍講四書若一經 庶合 古之良將 敦詩書悅禮樂之法 一 前朝有九齋 都會課試之法 所以鼓舞士子 興起斯文之術也 文章特達之士 比比而出 竊意未必 不由乎此也 乞於五部學堂 講學之餘 每當六月 時散文臣 輪日往會 命題製述 科次唱榜 作新士氣 其於右文之治 不爲無補 一 內外學 春秋課試之法 已有成規 乞令 中外申明 政府六曹 及文臣館閣 二品以上 會于成均館 或考講經書 或令製述 以鍊其才 以勵其氣 其外方各道 亦倣此例 一 竊見殿下 於萬機之暇 下慮大學 諸生居處之宜 飮食之隆 優待勸勉之意 古所未有 然而爲生員者 狃於世累 不識大體 雖繩以法 莫肯入學 乞令攸司 曉諭中外 各年生員 皆令赴學 其或居館累年 老不中第者 考其禮曹 月講分數 圓點多小 除授京職則 庶乎學問之功不廢 仕進之路亦通矣 一 外方各官 皆置敎授訓導 監司考其殿最 禮曹課其書徒 輒以上聞 法亦至矣 然 徒有其文 莫見其效 乞於 慶尙左右道 各置都會二所 每所四十人 全羅道忠淸道 各置二所 每所三十人 江原道 置二所 每所二十人 黃海道平安道 各置一所 每所二十人 咸吉道 置一所 十五人 春自三月望 後至四月晦日 秋自八月望 後至九月晦日 擇敎授之通經史者 生徒之好學問者 聚會養以公廩 使勤學問 監司守令 敦加勸勉 庶窮村草澤之士 知所向方而 振起矣 上從之 但朝官子孫 待年二十五歲條則 除內禁衛甲士外 一依上書行之 其武科條則 令兵曹更議以聞 [世宗實錄 卷四十三 世宗十一年己酉 正月三日庚戌 時在左議政 兼領集賢殿事 與右議政孟思誠聯名] [厖村集 卷七 外集 上 書]
箕子廟碑銘幷序
春亭 卞季良
宣德三年 歲在戊申 夏四月甲子 國王殿下 傳旨若曰 昔周武王克殷 封殷太師于我邦 遂其不臣之志也 吾東方 文物禮樂 侔擬中國 迨今二千餘祀 惟箕子之敎是賴 顧其祠宇隘陋 不稱瞻式 我 父王 嘗命重營 予承厥志而督之 今告成矣 宜刻諸石 以示永久 史臣其文之 臣季良 承命祗慄不敢辭 臣竊惟 孔子以文王箕子 並列於易象 又稱爲三仁則 箕子之德 不可得而讚也 思昔禹之平水土也 天錫洪範 彝倫敘矣 然其說 未嘗一見於虞夏之書 歷千餘年 至箕子而始發 向非箕子 爲武王而陳之則 洛書天人之學 後之人何從而知之 箕子之有功於斯道也 豈偶然哉 箕子者 武王之師也 武王不以封於他方而 于我朝鮮 朝鮮之人 朝夕親炙 君子得聞大道之要 小人得蒙至治之澤 其化至於道不拾遺 此豈非天厚東方 畀之仁賢 以惠斯民而 非人之所能及也耶 井田之制 八條之法 炳如日星 吾邦之人 世服其敎 後之千祀 如生其時 愀然對越 自有不能已者矣 洪惟我恭定大王 聰明稽古 樂觀經史 而我殿下 以天縱睿哲之資 緝熙聖學 其於洪範九疇之道 蓋有神會而心融者矣 所以作之述之 以致其崇德報功之典者 出於至誠 實非前代君王 所可得而儷也 卿士若民 相率而起 是訓是行 以近天子之耿光而 得與於敷錫之福也 無疑矣 於戱盛哉 凡爲屋若干 置田以供粢盛 復戶以應灑掃 命府尹 以謹享祀 廟宮之事 蓋無憾矣 臣季良 不勝感激 謹拜手稽首而獻銘 銘曰 嗚呼箕子 文王爲徒 允也洪範 帝訓是敷 匪直師殷 實師武王 殷棄而亡 周訪以昌 大哉天下 身佩安危 斂而東來 天其我私 以敎以治 八條其章 孰愚不明 孰柔不强 漢書稱美 道不拾遺 俾夷爲華 唐有其碑 亹亹我王 光昭絶學 心契其理 躬行其法 旣作乃述 祠宇翼翼 有峙其堂 神御攸寧 歲時享祀 克敬克誠 嗟嗟小臣 潛心遺經 今承王命 稽首撰銘 盛德之光 彌萬億齡 [春亭集 卷之十二]
金蘭契文
春亭 卞季良
人倫有五 朋友居一 友以輔仁 是取三益 結契同心 名曰金蘭 于始于終 永矢不諼 所渝此語 神其不與 [春亭集 卷之十一]
댓글 0
번호 | 제목 | 글쓴이 | 날짜 | 조회 수 |
---|---|---|---|---|
106 |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6) | 운영자2 | 2021.02.12 | 8 |
105 |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5) | 운영자2 | 2021.02.12 | 20 |
104 |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4) | 운영자2 | 2021.02.12 | 2 |
103 |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3) | 운영자2 | 2021.02.12 | 1 |
» |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2) | 운영자2 | 2021.02.12 | 4 |
101 |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1) | 운영자2 | 2021.02.12 | 4 |
100 | 朝鮮韓文選__坤-(8) | 운영자2 | 2021.02.12 | 4 |
99 | 朝鮮韓文選__坤-(7) | 운영자2 | 2021.02.12 | 2 |
98 | 朝鮮韓文選__坤-(6) | 운영자2 | 2021.02.12 | 1 |
97 | 朝鮮韓文選__坤-(5) | 운영자2 | 2021.02.12 | 1 |
96 | 朝鮮韓文選__坤-(4) | 운영자2 | 2021.02.12 | 1 |
95 | 朝鮮韓文選__坤-(3) | 운영자2 | 2021.02.12 | 3 |
94 | 朝鮮韓文選__坤-(2) | 운영자2 | 2021.02.12 | 3 |
93 | 朝鮮韓文選__坤-(1) | 운영자2 | 2021.02.12 | 2 |
92 | 題金士純屛銘 | 운영자2 | 2021.02.12 | 3 |
91 | 우순_기자에_대하여 | 운영자2 | 2021.02.12 | 3 |
90 | 오륜차서선후론-대경기획수정 | 운영자2 | 2021.02.12 | 7 |
89 | 예기집설주해-학기_악기- (3) | 운영자2 | 2021.02.12 | 5 |
88 | 예기집설주해-학기_악기- (2) | 운영자2 | 2021.02.12 | 5 |
87 | 예기집설주해-학기_악기- (1) | 운영자2 | 2021.02.12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