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뉴 건너뛰기

조선한문선_건-주해-(3)

운영자2 2021.02.12 17:58 조회 수 : 1

龍飛御天歌箋

權踶 鄭麟趾 安止

議政府 右贊成 權踶 右參贊 鄭麟趾 工曹參判 安止等 進龍飛御天歌十卷 箋曰 積悳累仁 蔚啓洪祚 撰功記實 宜播歌章 肆纂蕪詞 庸徹睿鑑 竊惟 根深者末必茂 源遠則流益長 周詠綿瓜 推本其所自出 商歌玄鳥 追敍其所由生 是知王者之作興 必賴先世之締造 惟我本朝 司空始顯於羅代 奕葉相承 穆王初起於朔方 景命已兆於聯翼度而毓慶 及聖桓而發祥 恩信素孚 人之歸附者 非一二世 禎符屢見 天之眷顧者 殆數百年 太祖康獻大王 挺上聖之資 應千齡之運 揮神戈而奮威武 迅掃夷戎 受寶籙而布寬仁 輯綏黎庶 太宗恭定大王 英明邁古 勇智絶倫 炳幾先而建邦家 功高億載 戡禍亂而定社稷 德冠百王 偉累世之鴻休 與前聖而騈美 盍形歌詠 昭示來今 恭惟主上殿下 惟一惟精 善繼善述 道洽政治 霈然德澤之旁霑 禮備樂和 煥乎文物之極著 念惟歌詩之作 屬玆隆泰之期 臣等 俱以雕篆之才 濫叨文翰之任 謹採民俗之稱頌 敢擬朝廟之樂歌 爰自穆祖肇基之時 逮至太宗潛邸之日 凡諸事蹟之奇偉 搜摭無遺 與夫王業之艱難 敷陳悉備 證諸古事 歌用國言 仍繫之詩 以解其語 畵天地摹日月 雖未極其於容 勒金石被管絃 小有揚於光烈 倘加省納 遂許頒行 傳諸子傳諸孫 知大業之不易 用之鄕用之國 至永世而難忘 所撰歌詩 摠一百二十五章 謹繕寫裝潢 隨箋以聞 命刊板以行 [世宗實錄 卷108 二十七年乙丑 四月 初五日]

師說贈田正夫

稼亭 李 穀

師之說多矣 然其道不一 而其位不同者 亦不可不知也 以道而言 有聖人賢人愚人之師焉 以位而言 有天子諸侯卿士庶人之師焉 其事則德義也 術藝也 句讀也 自天子至於庶人 未有不資其師 而成其名者也 天子諸侯 卿士庶人 其位雖不同 聖人賢人愚人 其道雖不一 而所以磨礱其事業 變化其氣質者 未嘗不係其師 而德義術藝句讀之敎 則一也 訓之句讀 以習其文 傳之術藝 以適其用 傳之德義 以正其心 師之爲師 亦勤矣哉 姑以庶人之師言之 必將喩以孝悌忠信 使之親其親 長其長 至於巫醫樂師百工之技 其數雖少 亦不專心致志 則不能矣 爲之師者 威之可也 扑之可也 委而去之可也 如不得敎之之道 則强者必梗 弱者必怠 遷業而廢事 辱父母 惡鄕黨 姦宄竊發 而獄訟繁興 等而上之 卿大夫士 其爲害也 必倍於是矣 又等而上之 諸侯以至于天子 其道愈大 而其任愈重 其位愈高 而其責愈深矣 夫天子諸侯 生于富貴 長于逸豫 志滿而勢尊 奴視士夫 而其外傅之嚴 未若左右之押 或效聲色狗馬 或獻珍奇異味 盲聾其耳目 淫蠱其心志 而戕賊其德義者 輻湊而不已 應接之不暇 其褒衣博帶 難進易退之士 而與佞倖便嬖 搖尾乞憐之人 較親疎 爭得失 戞戞乎其難矣 古之爲敎者 雖天子諸侯之子 必使之入學 日與端人正士 游居息食 薰陶德性 知上齒貴德之義 而無溺冠針氈之事 故師道可行也 雖然凡爲人師 必先正己 未有己不正 而能正人者也 潭陽田正夫 同年士也 今王之入宿衛也 實從之 時王爲世子 而正夫以句讀進 今旣正王位 而猶春秋甚富 實古之就 外傅之時 其句讀之訓 術藝之敎 德義之傳 尤不可偏廢也 比之庶人 比之卿大夫士 尤不可不重也 期至于聖若賢 尤不可不勉也 上有天子 下有卿士庶人 尤不可不愼也 爲之師不亦勤矣哉 正夫必先正其己 而正王心 毋爲聲色狗馬 珍奇異味之所先 毋爲佞倖偏嬖之所奪 斯可已 是其道大 故任重 德高故責深 豈若庶人之師 而威之扑之 委而去之乎 豈直卿士之師 而其害倍於 庶人而已乎 孟子曰 惟大人格君心之非 一正君而國定矣 大人者 蓋師嚴道尊之謂也 正夫之從王 而之國也 責予贈言 予爲師說而終之 以孟子之言 正夫以爲如何 [稼亭集 卷七]

學規

江湖 金叔滋

爲學不可躐等 初授童蒙須知 幼學字說 正俗篇 皆背誦 然後 令入小學 次孝經 次大學 次語孟 次中庸 次詩次書 次春秋 次易次禮記 然後 令讀通鑑 及諸史百家 任其所之 至於學射弓矢 衛身之物 不可不閑習 況古人之人 以此觀德 非博奕比也 勸之書字 書心畵也 模楷必端正 草及篆 亦須要精熟 勸之握筭 日用事物 非此未易究其數位置 不可以傾側也 爲人子者 不可不讀禮記 平時不講求 喪祭節文 至於倉卒 率茫然無所知 以是淪於佛法 或於巫覡 世之人 失愼終追遠之義者 每坐此也 庸學或問 不可不讀 若欲剽竊章句 以助著述則 非性理之學也 讀書勿麤心大膽 容易放過 須要仔細看破 雖置文句 做得不著力處 要把翫 莫是有別意存無可疑 然後讀過可也 讀書勿謂古人糟粕 務要體認 自家分內 事窮而行 己達而治人 一切以聖賢爲法 聞人過惡 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得聞 口不得言 當以伏波之戒 書諸紳 終身省之 人有言人之過 及議國家事 初雖同坐 當避之 [江湖實記 卷一 雜著] [佔畢齋集 年譜] 九世條 登載

 

 

 

 

誡酒敎書

檜軒 柳義孫

盖聞 古者酒醴之設 非以崇飮 所以奉神明 享賓客 養高年者也 是以 因祭而飮 以獻酬爲節 因射而飮 以揖讓爲禮 鄕飮之禮 所以敎親睦也 養老之禮 所以尙齒德也 然 猶曰 賓主百拜而酒三行 又曰 終日飮酒而 不得醉 則先王所以 制酒禮而 備酒禍者 至矣盡矣 降及後世 俗習不古 惟荒腆是務 故 禁酒之法 雖嚴而終不能救其禍 可勝嘆哉 夫酒之爲禍甚大 豈特 麋穀費財而已哉 內亂心志 外喪威儀 或廢父母之養 或亂男女之別 大則喪國敗家 小則伐性喪生 其所以瀆亂綱常 敗毁風俗者 難以枚擧 姑指其一二 可戒可法者言之 商辛周厲 以此而亡其國 東晋之裕 以此而亡人之國 鄭大夫伯有 窟室夜飮 卒爲子哲所焚 前漢校尉陳遵 每大飮賓 輒關門投轄 使于匈奴 醉而遇害 後漢司隷校尉丁沖 數過諸將飮酒 爛腸而死 晋尙書右僕射周顗 能飮酒一石 偶有舊對來 欣然共飮大醉 及醒使視 客已腐脇而死 後魏夏候史 性好酒 居喪不戚 醇醪不離於口 弟妹不免飢寒 於是 昏酣而死 此誠可戒者也 周武王 作酒誥之書 以訓商民 衛武公 作賓筵之詩 以自警責 晋元帝 頗以酒廢事 王導深以爲言 帝命引觴 覆之遂絶 元太宗 日與大臣酣飮 耶律楚材 乃持酒槽金口進曰 此鐵爲酒所蝕 尙致如此 況人之五臟 有不損耶 帝悟仍勅左右 日進酒三鍾而止 晋陶侃 每飮酒 有定限 或勸更少進 侃悽愴良久曰 年少曾有酒失 亡親見約 故 不敢踰 庾袞 父在常戒袞以酒 後每醉 輒自責曰 予廢先人之訓 何以訓人 乃於墓前 自杖二十 此誠可法者也 且以我國之事言之 昔新羅之敗於鮑石亭 百濟之滅於落花巖 靡不由此而 高麗之季 上下相師沈湎自恣 竟底於亡 此亦殷鑑之不遠也 可不戒哉 惟我太祖 肇造丕基 太宗繼述 修明政敎 垂憲萬世 群飮之禁 著在令甲 以革舊染之俗 以致惟新之化 予以否德 叨承丕緖 夙夜祗懼 以圖治安 鑑往昔之覆轍 遵朝宗之成憲 示之以禮 紏之以法 予之用心 非不至也而 惟爾臣民 以酒失德者 比比有之 是前朝衰微之風 猶未殄絶 予甚憫焉 嗚乎 酒之釀禍 若是之慘而 尙不覺悟 亦何心哉 縱不能以國家爲念 獨不顧一身之性命乎 朝臣有識者 尙且如此 閭巷小民 何所不至 獄訟之興 多出於此 始之不謹則 末流之弊 誠可畏也 此予之所以考古證今 反覆告戒者也 咨爾中外 大小臣民 其體予至懷 視前人之得失 爲今日之勸戒 毋好飮以廢事 勿過飮以成疾 各敬爾儀 式遵無彛之訓 剛制于酒 庶臻於變之風 惟爾禮曹 體此至意 曉諭中外 [東文選 卷二十四 敎書]

請建弘文館

訥齋 梁誠之

臣竊觀 歷代書籍 或藏於名山 或藏於秘閣 所以備遺失而 傳永久也 前朝肅宗 始藏經籍 其圖書之文 一曰 高麗國十四葉辛巳歲御藏書 大宋建中靖國元年 大遼乾統元年 一曰 高麗國御藏書 自肅宗朝 至今三百六十三年 印文如作 文獻可考 今內藏萬卷書 多其時所藏而 傳之者 乞令 藏書後面圖書 稱朝鮮國第六代癸未歲御藏書 本朝九年 大明天順七年 以眞字書之 前面圖書 稱朝鮮國御藏書 以篆字書之 遍着諸冊 昭示萬世 或依 新羅及前朝盛時例 別建年號 以爲標識 臣又竊觀 君上御筆 與雲漢同其昭回 與奎璧 同其燦爛 萬世臣子 所當尊閣而 寶藏者也 宋朝聖製 例皆建閣以藏之 設官以掌之 太宗曰 龍圖閣 眞宗曰 天章閣 仁宗曰 寶文閣 神宗曰 顯謨閣 哲宗曰 徽猷閣 高宗曰 煥章閣 孝宗曰 華文閣 皆置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等官 乞令臣等 勘進御製詩文 奉安于麟趾堂東別室 名曰崇文殿 又諸書所藏內閣 名曰弘文館 皆置大提學 提學 直提學 直殿等官 堂上以他官帶之 郞廳以藝文祿官 兼差俾掌出納 [訥齊集 卷二 奏議]

 

請殿講兼講史學

訥齋 梁誠之

甲申六月二十七日 以同知中樞院事上

竊惟 經以載道 史以記事 非經 無以澄出治之源 非史 無以考理亂之迹 一經一史 不可以偏廢也 恭惟我主上殿下 以武功定內亂 以文敎致太平 每月朔望 特召成均學徒 藝文詞臣 親賜講論 豈不如漢明之執經問難 唐宗之討論文籍 同一聖心也哉 今成均儒生 則學官日講 禮曹月講 春秋都會 三年大比 若師儒得人 則固可以作成人材矣 但須精擇 藝文兼官二十人 因其所長 分爲理學史學二業 定置治周易 易學啓蒙 性理大全者五人 胡傳春秋 左傳春秋 史記 前漢者五人 通鑑綱目 續編綱目 宋元節要者五人 三國史記 東國史略 高麗全史者五人 五人之中 三四品得一人 五六品二人 參外二人 皆兼治四書詩書禮記 至殿講日 每學 例講二三人 以此初一日講十人 十五日講十人 三朔內三度 不通者 左遷本職 三度通者 特加一資 于以論性理之學 于以講古今事跡 經史兩學 各置都提調二人 提調三人 常加考察 仍令侍講 不勝幸甚 [訥齋集 卷二 奏議]

雙淸堂記

醉琴軒 朴彭年

天地間 風月最淸 人心之妙 亦與之無異焉 拘於形氣 累於物欲 於是焉 能全其體者 鮮矣 蓋煙雲四合 天地陰翳而 淸風掃之 明月當空 上下洞徹 無纖毫點綴 其氣象 固末易形容 惟人之能全其心而無累者 足以當之而自樂之 故黃魯直 嘗以此擬諸舂陵而 邵康節 亦有淸夜之唫 歎知味者之少也 蓋今世 亦有知此樂乎 市澤宋公愉 本簪履之舊而 不喜功名 退居村野 今三十有餘年矣 其縣曰 忠淸之懷德 里曰白達 構祠堂於居第之東 以奉先世 置田數頃 以供祭祀之需 乃於祠東 別立堂 凡七間 堗其中以宜冬而 右闢之者三 豁其軒以宜夏而 左闢之者三 庖廚湢浴 藏祭器各有所 丹碧繚垣 華而不侈 每時祀與忌日 公必衣深衣 入其堂 以齋克敬克誠 凡所致享 皆遵禮經 且値佳節 必置酒邀客 或詩或謌 以洽鄕黨之歡 晩好禪學 淡漠其心 不以事物攖之 蓋其性 高明而 外乎聲利者也 中樞朴公堧 扁其堂曰 雙淸而詩之 安平大君 又從而和之 余聞而歛衽曰 有是乎雙淸之說也 伯夷聖之淸者也 公其聞伯夷之風而 興起者乎 蓋風而耳得之 月而目寓之 人皆知二物之淸而 不知於吾一心 有不羨乎彼者存焉 然則 安知其知之者之不與 不知者比也 今觀公 奉先之敬 娛賓之興 其自樂之趣 可知已 然 濠上觀魚之樂 莊子不知 莊子不知魚之樂 惠子亦不知 余何敢窺其涯涘哉 公之令胤 主簿繼祀 以余在末屬 不鄙辭拙 俾記之 聞其說而記之 正統十年 九月望 奉訓郞 集賢殿 校理 知製敎 世子右司經 朴彭年記 與地勝覽 本濠上觀魚之樂 莊子不知魚之樂 惠子亦不知云 [東文選] [輿地勝覽]

 

童子習序

梅竹軒 成三問

我東方在海外 言語與中國異 因譯乃通 自我 祖宗 事大至誠 置承文院 掌吏文 司譯院 掌譯語 專其業而久其任 其爲慮也 蓋無不周 第以學漢音者 得於轉傳之餘 承授旣久 訛繆滋多 縱亂四聲之疾舒 衡失七音之淸濁 又無中原學士 從旁正之故 號爲宿儒老譯 終身由之而 卒於孤陋 我 世宗文宗 慨念於此 旣作訓民正音 天下之聲 始無不可書矣 於是 譯洪武正韻 以正華音 又以直解童子習譯訓評話 乃學華語之門戶 命今右副承旨 臣申叔舟 兼承文院 校理 臣曹變安 行禮曹佐郞 臣金曾 行司正 臣孫壽山 以正音譯漢訓 細書逐字之下 又用方言 以解其義 仍命和義君 臣瓔 桂陽君 臣璔 監其事 同知中樞院事 臣金何 慶昌府尹 臣李邊 證其疑而 二書之音義 昭晢 若指諸掌 所痛恨者 書僅成編 弓劍繼遺 恭惟 主上 嗣位之初 遹追先志 亟令刊行 又以臣三問 亦嘗參校 命爲之序 臣竊惟 四方之言 雖有南北之殊 聲音之生於牙舌唇齒喉則 無南北也 明乎此則 於聲韻乎何有 東方有國經幾千百載之久 人日用而 不知七音之在我 七音且不知 況其淸濁輕重乎 無惑乎漢語之難學也 此書一譯而 七音四聲 隨口自分 經緯交正 毫釐不差 又何患 從旁正之之無其人乎 學者 苟能先學正音若干字 次及於斯則 浹旬之間 漢語可通 韻學可明而 事大之能事畢矣 有以見 二聖制作之妙 高出百代 此書之譯 無非畏天保國之至計而 我聖上 善繼善述之美 亦可謂至矣[東文選 卷九十四]

首陽大君功臣敎書

琅玕 柳誠源

王若曰 天爲社稷而生賢 蓋有關於氣數 君以爵土而錫命 寔用表乎勳庸 載稽彛章 昭示賞典 叔父 鍾秀光嶽 勵節風霜 器局峻整而宏深 志慨堅確而嚴正 孝友本乎天性 忠親 風彩表儀乎朝著 爲善最樂 富貴聲色 無足搖其中 事義出於至誠 豪傑之才 聖賢之學 氣蓋一世 勇冠三軍 德望崇重於宗君以忠 夷險終始曷嘗貳其操 屹若維城之國 確乎大節之臨 粵予沖人 遭家不造 思弘濟乎艱大 委機務於臣鄰 方期佛時 以圖隆泰 于時瑢居至親之地 畜無上之心 謂寡人幼不能君而 大位姦或可伺 厚施於國 干譽于人 群小爭歸 私門作黨 稔成不軌 覬覦萬端而 姦臣皇甫仁 金宗瑞 李穰 閔伷 趙克寬等 不思寵任之恩 潛懷兇禍之計 陰爲黨援 翕然附趨 蔑我幼沖 竊我威福 專權擅勢 挾私市恩 官爵濫施於親姻 賄賂公行於中外 賦役煩而公私困 土木興而財力窮 蔽塞聰明 壅遏德澤 公道晦蝕 私意橫流 天怒於上而予不知 民怨於下而予不悟 叔父 嘗痛憤其故